(

)

写景
山水
冬季
抒情
田园
乘兴出游
蓑衣

赏析

这首《减字木兰花三首(其三)》由清代诗人项鸿祚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首句“云低天重,银海无声千顷冻”以“云低天重”营造出一种厚重而深邃的氛围,紧接着“银海无声千顷冻”则将读者带入一片静谧的冰雪世界,仿佛能听到大地的呼吸,感受到冬日的寂静与寒冷。这样的开篇便为整首词奠定了清冷而深远的基调。“一抹炊烟,凝在疏林小市边”一句,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温暖而生动的生活场景。一抹炊烟在疏林间缓缓升起,与远处的雪景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生活的烟火气,又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希望。这炊烟不仅连接了人间与自然,也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读者在静谧的冬日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温暖。接下来,“诗情跌宕,何必灞桥驴背上。乘兴来游,更著蓑衣唤钓舟”四句,诗人以自己为例,表达了对自由与诗意生活的向往。无论是骑驴过桥的古典形象,还是身着蓑衣、手持钓竿的渔翁形象,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闲适生活的热爱。这种对生活态度的表达,既是对传统文人雅趣的传承,也是对现代人内心深处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在静谧的冬日背景下,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生活的瞬间美,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自然的壮丽,又能体会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项鸿祚

221首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项鸿祚论词认为:“夫词者,意内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声,声分调,亦犹春庚秋蟋,气至则鸣,不自知其然也。”(《忆云词甲稿自序》)他自己曾说:“幼有愁癖”,从他的写作实践看,他多写伤心之词,愁苦之音。如“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湘月》)、“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几时流到钱塘”(〔清平乐〕《元夜》),可见一斑。他的词出入于五代、两宋之间,在浙派、常州派之外,自具清真哀艳、婉转幽深的特色,与纳兰性德、蒋春霖的词风较近。谭献《箧中词》评为“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幽艳哀断”。缺点在于题材狭窄,且囿于言愁说恨,风格不够多样。朱孝臧《彊村语业》评:“无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伤心成结习,不辞累德为闲情,兹意了生平”。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项词的创作特点和局限所在。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