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
西
山水
怀古
读书
情感
抒情
悼亡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凄美而深沉的画面,以“台城路.题吕箫史一凤秋夜读书图”为背景,展现了诗人曹景芝在清末时期对历史、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感悟。首句“江南烽火连天炽”,开篇即以烽火连天的战争景象,营造出一种紧张与动荡的氛围,暗示了时代的动荡不安。接着“移家鹿门深处”,则转而描绘出诗人远离尘嚣,隐居于鹿门山中的宁静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落拓青衫,凄迷红泪,还读兰成词赋”,通过“落拓”、“凄迷”等词语,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以及对古代文人兰成词赋的深深眷恋。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暗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致敬。“萧萧乱舞。剩落叶西风,几株枯树”,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萧瑟与寂寥,落叶随风飘舞,几株枯树孤零零地立在风中,象征着生命的衰败与时光的流逝,同时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苍凉与无奈。“门掩黄昏,一灯挑尽冷吟苦”,描绘了诗人独处一室,面对昏黄的灯光,沉浸在孤独与痛苦的思考之中,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与坚韧的意志。“小窗闲坐抱膝,离骚披半帙,魂断如许”,将诗人与《离骚》这一经典文学作品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古代伟大诗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痛与挣扎。“欧子秋声,白公长恨,并作今宵愁绪”,通过引用其他文人的作品与情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将个人的愁绪与历史的哀叹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零砧碎杵。更瑟瑟飞来,和成凄楚”,以捣衣声与瑟瑟秋风的交织,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哀婉的氛围,强化了诗歌的整体情感色彩。“掩卷伤心,又听山鬼语”,最后以诗人掩卷而泣,倾听山鬼低语的情景结束,既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也是对生命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充满了哲理意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情感与思考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自然的深刻洞察与独特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