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日
诣
东
庄
遇
水
则
舟
之
同
黄
子
符
李
二
生
出
门
万
水
吟
风
叶
,
挈
友
重
阳
上
野
舟
。
数
月
雨
阴
今
白
日
,
一
身
天
地
此
清
秋
。
逐
时
庄
菊
花
初
放
,
应
节
村
杯
酒
暂
酬
。
晚
暮
更
催
双
棹
返
,
汴
州
谁
信
有
沧
洲
。
写景
秋节
菊花
酒
友情
出游
秋日
天气
山水田园
抒情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李梦阳的《九日诣东庄遇水则舟之同黄子符李二生》描绘了诗人与友人黄子符、李二生在重阳节出行赏景的经历。首句“出门万水吟风叶”,写出了诗人带着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出门远行,沿途风吹落叶,意境悠然。接着,“挈友重阳上野舟”点明了节日和出行方式,重阳登高,乘舟而行,增添了节日的气氛。“数月雨阴今白日”表达了诗人对久雨之后终于迎来晴朗天气的喜悦,暗示了他们旅途中的艰辛与期待。接下来,“一身天地此清秋”进一步强调了此时的季节特征,清秋的宁静与开阔,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清爽与旷达。“逐时庄菊花初放”描绘了菊花盛开的景象,这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象征着丰收和长寿,也为他们的旅程增添了一抹诗意。尾联“晚暮更催双棹返,汴州谁信有沧洲”则透露出诗人对归程的期待,以及对汴州(当时的行政中心)繁华现实与理想中远离尘嚣的沧洲(隐逸之地)的对比,流露出淡淡的隐逸之情。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重阳佳节的游历过程,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李梦阳
2163首
李梦阳(1473年1月5日—1530年1月28日),字献吉,号空同,汉族,祖籍河南扶沟,出生于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后又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为河南扶沟人。他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李梦阳所倡导的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了一个世纪,后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汉族,迁居开封,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猜您喜欢
晚秋过相国寺怀然上人
明·朱睦㮮
与君结静因,回首俱陈迹。缅忆山中游,岁景倏已夕。秋飙飒空林,淡月来寒石。兀坐亦何言,含情念畴昔。
木兰花慢·过济南·寿嘉定赵侍御
明末清初·吴伟业
仰头看皓魄,切莫放,酒杯空。记六诏飞书,百蛮驰传,万里乘骢。天南碧鸡金马,把枯棋、残局付儿童。鸡黍鹿门高隐,衣冠鹤发衰翁。叹干戈满地飘蓬。落日数归鸿。喜歇浦寒潮,练塘新霁.....
寄题杨恒叔陶园
明·陈达
凉飙何处透重袍,翁与山灵两共高。老去不妨耽径菊,客来时或荐溪毛。清风尚友严陵濑,长日惟吟屈子骚。门外红尘深几许,先生醉卧乐陶陶。
和韧叟归耕釜麓出都感赋元韵(其二)
清末近现代初·吴重憙
伊人露白更葭苍,宾雁俄看起一行。共叹崦嵫新岁月,幸联桑梓旧家乡。诗人历下推庭实,野语齐东署弁阳。说我故园耆宿事,风流文达记沧浪。
霜花腴·冬至盆菊犹盛,以数枝赠伯义,媵以此词
清末近现代初·樊增祥
柳条待腊,甚卷帘、西风未损寒葩。晴爱冬暄,艳含秋色,分明栗里人家。晚香愈佳。掩画屏、深贮明霞。笑髯仙、四海知名,满头霜雪一枝斜。分与意园诗老,想南窗抱膝,小侧乌纱。潭水延.....
题友人草堂
唐·张乔
空山卜隐初,生计亦无馀。三亩水边竹,一床琴畔书。深林收晚果,绝顶拾秋蔬。坚话长如此,何年献子虚。
和南伯山行韵二首(其二)
宋·袁说友
千峰踏尽又层坡,冠染征尘不暇峨。佳处赏心惟酒尔,愁时引睡奈诗何。憩亭尚远日先暮,脚力已穷山更多。白发对山聊自醉,如公自富郢中歌。
幽思六首(其六)
元·郝经
景晏念虑歇,支颐坐看山。起来复何为,结佩纫幽兰。万事从悠悠,不愧俯仰间。举杯谢尘世,月落梅花残。深江总风波,天淡孤鸟閒。气数当闭塞,我亦方闭关。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