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
赞美
哲理
怀古
抒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褚太守在禄观稼图中对农业的关怀与治理,以及对民众生活的关注。诗中通过描述北港的肥沃土地和四季的农事活动,展现了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同时,诗人也提到了农民的辛劳与生活状态,以及地方官员在其中的角色。“北港地肥沃,种植恒不时。” 开篇即点明了北港地区土地的肥沃,农作物种植的频繁。接下来,“四月刈新谷,六月开新菑。十月收大冬,洵有不敛穧。” 描述了农事的季节性,从四月收割新谷,到六月开始新的耕作,再到十月收获冬季作物,体现了农业生产的连贯性和周期性。“罔知三年畜,转贩成漏卮。” 这句揭示了农民在长期辛勤劳作后,可能因市场交换的不公或管理不当而面临困境,形象地比喻为“漏卮”,即漏水的容器,暗示了资源分配的不均与农民生活的艰难。“番儿学唐人,亦解把锄犁。” 描述了当地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耕技术的情景,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时清风日好,鸡犬皆嬉嬉。” 通过描写风和日丽的天气和和谐的乡村生活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槟榔簇凤尾,猱采同儿戏。” 比喻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轻松愉快,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弯弓射生手,徒充他人饥。” 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避免过度捕猎导致的食物浪费。“褚侯河南后,跨海效一麾。” 引入褚太守的形象,强调其作为地方官员的责任与担当。“动念仁民术,写出豳风诗。” 表达了褚太守关心民生、借鉴古代文献中关于农业与社会管理的智慧。“美哉二千石,愿更进微规。” 对褚太守的赞美,并表达了希望他能进一步完善政策、改善民生的愿望。“武侯治蜀严,宽猛常相持。” 类比诸葛亮在蜀地的治理策略,强调了刚柔并济的重要性。“既庶何以教,阿谁是良师。” 探讨了如何教育百姓的问题,提出了寻找良师的思考。“逋逃何以绝,穷黎何以肥。” 关注逃亡人口问题及贫困民众的生活改善。“至治顺大化,贵与羲皇期。” 希望达到最高治理水平,顺应自然规律,与远古圣贤相媲美。“何时道德同,四海仰风仪。” 最后表达了对道德统一、天下敬仰良好风尚的向往。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农业生产的景象,还蕴含了对地方治理、民生关注、文化融合、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理想化的追求。

猜您喜欢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悯农二首(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南阳春日十首(其一)
宋·陈舜俞
城头古木未知春,官柳柔条日日新。门巷旋开沽酒市,郊原便有踏青人。风烟乍入禽初好,网罟犹多雉肯驯。拟为芳时对樽斝,愧无心事乐天均。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