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徽
言
学
士
求
赋
所
蓄
端
砚
曾
尝
避
乱
海
陵
家
赀
尽
没
于
贼
独
携
此
砚
脱
去
君
家
文
房
珍
,
尤
者
一
二
数
。
端
溪
从
谁
得
,
不
记
岁
月
古
。
中
洼
隐
天
成
,
外
削
馀
雷
斧
。
色
羞
龙
尾
乾
,
质
陋
雀
台
窳
。
平
生
依
石
丈
,
什
袭
费
调
护
。
向
来
萑
苇
中
,
险
作
百
碎
补
。
脱
身
间
道
还
,
神
物
远
侵
侮
。
他
年
沉
香
亭
,
奉
诏
翻
乐
府
。
周
旋
妃
子
手
,
借
润
毛
与
楮
。
咏物
写砚
情感
历史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扩为曾徽言学士所藏端砚而作。诗中描绘了端砚的珍贵与独特之处,以及它在曾徽言学士避难时的脱险经历。首先,诗人赞美了曾徽言学士珍藏的文房之宝——端砚,称其为“尤者一二数”,意即极为稀有珍贵。接着,描述了端砚的来源与质地:“端溪从谁得,不记岁月古”暗示了端砚历史悠久,来历不凡;“中洼隐天成,外削馀雷斧”形容端砚的自然形态与人工雕琢的完美结合;“色羞龙尾乾,质陋雀台窳”则以对比手法,突出端砚色泽与质地的高雅与独特。诗人进一步讲述了端砚的使用价值与情感寄托:“平生依石丈,什袭费调护”表达了对端砚的珍爱与精心呵护;“向来萑苇中,险作百碎补”描绘了端砚在曾徽言学士避难时的危险境遇,但最终得以脱险;“脱身间道还,神物远侵侮”赞颂了端砚在关键时刻的神奇保护作用。最后,诗人想象了未来的情景:“他年沉香亭,奉诏翻乐府。周旋妃子手,借润毛与楮。”这里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设想端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用于宫廷的音乐表演,为妃子的手润泽笔墨,展现了端砚的多功能与高雅气质。整首诗通过对端砚的细腻描绘和丰富联想,不仅赞美了端砚的珍贵与独特,也表达了对曾徽言学士珍藏之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刻思考。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后雁字十九首(其七)
明末清初·王夫之
湘岸临潭帖,天山拓汉铭。为谁修楚史,自解注禽经。语雀羞刑牍,言鹦笑说铃。挥毫千里泻,腕脱不曾停。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旅舍
宋·陆游
寺钟吹动四山昏,系缆来投江上村。木落不妨生意足,水归犹有涨痕存。炉红手暖书差健,鼎沸汤深酒易温。勿为无年忧寇窃,狺狺小犬护篱门。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