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
情感表达
秋天的
笛声引发的感慨
思乡情感
对壮士的悼念

赏析

这首《闻笛》由明代诗人王慎中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听闻笛声时内心的复杂情感与思绪。首句“何人吹玉笛,偏遗怨声来”,开篇即以疑问引入,仿佛在问世间,是哪位高人吹奏着那悠扬而又充满哀怨的笛声,这声音似乎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直击人心。接下来,“楚地已衰柳,吴山尽落梅”两句,运用了典型的古典意象,将笛声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幽远的氛围。衰柳、落梅,既是季节更替的象征,也是生命凋零的隐喻,与笛声中的哀怨相呼应,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感慨。“不堪曾憭慄,况值独徘徊”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体验。这里的“憭慄”是指因寒冷或恐惧而感到的战栗,这里用来形容内心深处的悲凉与不安。诗人通过“不堪”二字,表达了面对这种情感时的无力感,而“况值独徘徊”则强调了在这种情感面前的孤独与无助,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最后,“胡必羌城下,能令壮士哀”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羌城,此处可能借指边疆之地,暗示笛声所引发的哀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而是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家国情怀。壮士哀,既是对壮士内心情感的描绘,也暗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感慨。这句话不仅深化了主题,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历史乃至人性的深刻洞察。整体而言,《闻笛》通过笛声这一媒介,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悼之情。

猜您喜欢

和陈晞颜春尽思归二首(其二)
宋·曾协
小白长红几番飞,清诗端为解愁围。莫贪藉草寻幽事,须念留花苦待归。杜酒政须常在手,沈腰元自不胜衣。织成春恨无穷尽,谁遣天孙不下机。
采桑子
清·丁榕
琼楼晓起银屏冻,莫倚危阑。又倚危阑。雁送西风扑面寒。声声碎玉鸣檐铁,怕说心酸。早已心酸。冰雪关河去住难。
次韵和李根香春日偶成五首(其二)
清末近现代初·吴妍因
海桐窗下听哀笳,犹是乡亲聚一家。何似江南亡命客,等閒不看隔墙花。
再赋七言
宋·杨亿
翠幄飘香映绮襦,钿盘清晓露成珠。休啼为近鲛人室,欲笑谁投玉女壶。云气乍回巫峡梦,水嬉犹记曲池图。金花却荐何人步,枉遣凌波袜缕濡。
白石道中
明末清初·何巩道
乱后辞家及暮春,萧萧行李出江滨。桃花雨暗烟村路,杨柳风寒野渡人。流水有情时自绕,碧山无主转相亲。廿年尘世三蒙难,一度穷途一怆神。
秋夜
清·李长霞
寂寂虫吟砌,策策叶鸣枝。房栊凄以静,下帘还掩扉。镫火出檐隙,宿鸟忽惊飞。人物胡相扰,灭烛息光辉。寒雨滴长夜,凄风入轻帷。忧戚相倚伏,衰疾自追随。居室各千里,含愁将诉谁。薄.....
都门送王君静斋归里
明·钟卿
杏花红媚君迎我,杨柳青颦我送君。笑里天涯俱是客,望中云物总思亲。寻常弧矢都男子,前后箕裘有几人。若问都门临别意,颠风千骑走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