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广
广
广
山水
抒情
写水
思乡
思念
爱情
闺怨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赏析

这首诗选自《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这首诗表达的是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深。诗中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息”象征着远行者的旅途没有尽头,心中所挂念的人和事无法放下。“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则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汉水边的悠闲情状,但这种景象对于诗人来说,却是无法企及的渴望。“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两句强调了汉江的辽阔和长远,这里的“泳”和“方”都是比喻手法,意味着诗人对汉江另一岸所思念的人或事物无法触及,更无法用常理去理解这种思念之深。“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这两句则描写了诗人在归途中的景象和心情。“翘翘”形容草木的茂盛,“错薪”是指杂乱无序的柴草,诗人似乎是在说自己内心的困顿与外界的混沌相呼应。之子(即诗中的我)在归途中,不仅要刈割这些杂乱的柴草,还要秣养好马,以示急切的心情。整首诗通过对汉江宽广和长远的反复描述,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交织,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状态。这里不仅有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渴望,更有对归途中困顿与混沌的无奈表达。这正是《诗经》中常见的主题:通过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描写,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心声。

诗经

306首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猜您喜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越女词五首(其四)
唐·李白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满朝欢
宋·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