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夜
秋
声
昨
夜
入
梧
桐
,
金
井
银
床
影
半
空
。
捣
尽
夜
衣
不
成
寐
,
半
钩
新
月
一
帘
风
。
写景 秋景
抒情
节令 秋节
赏析
这首《秋夜》由明代诗人余玉馨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静谧景象。首句“秋声昨夜入梧桐”,以“秋声”开篇,暗示了季节的更替,梧桐叶落的声音在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秋天的使者,悄无声息地宣告着季节的变换。梧桐树作为秋季的象征,其落叶之声,不仅渲染了秋夜的氛围,也引发了读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次句“金井银床影半空”,进一步描绘了秋夜的景致。金井和银床在这里并非实指,而是借用了古代建筑中的元素,通过“金”与“银”的色彩对比,营造出一种华美而清冷的视觉效果。同时,“影半空”则强调了月光的皎洁与明亮,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的朦胧感。第三句“捣尽夜衣不成寐”,将视角转向了人物活动。捣衣是古代妇女在秋夜为家人准备冬衣的传统习俗,这里通过“捣尽夜衣”这一动作,展现了主人公在秋夜中劳作的情景。然而,尽管忙碌于衣物的准备,却难以入眠,这既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也反映了秋夜特有的宁静与深邃。最后一句“半钩新月一帘风”,以简洁的语言收束全诗。半钩新月,形象地描绘了月牙状的月亮挂在夜空中,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而“一帘风”则轻描淡写地勾勒出了微风吹过帘子的场景,既呼应了首句的“秋声”,又为整幅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全诗至此,意境深远,情感丰富,让人回味无穷。综上所述,《秋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秋夜场景,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也寄托了诗人对季节更替、人生百态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余玉馨
23首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进士、瓯宁知县余经之女,举人许炯之妻。著有《箧中集》十卷。事见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九六
猜您喜欢
贺新郎·别文梁、洛闻之明日,宿江堰镇却寄
清·陆震
回首江城罅。忆前宵、故人相聚,绿醅红鲊。今日我行君昨去,风急江帆如射。想已到、寄奴山下。劳顿长途谁似我,对风雨、落日心尤怕。又不见,冰轮挂。淙淙只听流澌泻。隔疏林、数家灯.....
后秋兴八首中秋夜,江村无月而作(其一)
明末清初·钱谦益
淅淅斜风回隔林,悲哉秋气倍萧森。过禽啁哳衔兵气,宿鸟离披逗瞑阴。人倚片云投海角,天收圆月护江心。今宵思妇偏凄紧,幸少清光照夕砧。
秋兴(其一)
宋·宋祁
天地西风遍,亭皋衰意生。寒云终不雨,危叶自多声。晚蟪犹嘶树,啼鸦稍著城。默然孤客思,年序共峥嵘。
西风
清·王敬禧
关河劳梦寐,谁遣夕中生。月色不离地,山寒尽入城。籁虚蛩答响,秋老雁无声。处处皆长道,徒看白露盈。
端居
唐·郑谷
叶叶下高梧,端居失所图。乱离时辈少,风月夜吟孤。旧疾衰还有,穷愁醉暂无。秋光如水国,不语理霜须。
和黄东浦早秋韵
宋·释元肇
门径半交莎,幽居事若何。地偏人到少,云淡自怡多。林杪危凉叶,池容减翠荷。翻思种阳艳,终竟不如禾。
秋月
清·周馨桂
月到秋逾洁,青宵永夜清。辉光澄万里,形影静三更。乌鹊飞难定,蚊龙睡亦惊。何当兵气靖,守内得文明。
七夕寄宋显夫
元·张仲容
云压高城雨散丝,万家秋气入罗帷。巧棚七夕喧邻里,小宋明朝定有诗。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