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
次
淮
阳
微
凉
风
叶
下
,
楚
俗
转
清
闲
。
候
馆
临
秋
水
,
郊
扉
掩
暮
山
。
月
明
潮
渐
近
,
露
湿
雁
初
还
。
浮
客
了
无
定
,
萍
流
淮
海
间
。
写景抒情
秋天写景
自然写景
地点
译文
微凉的风穿过树叶,楚地的风俗变得格外宁静。
旅馆面对着秋天的水面,郊外的门扉在傍晚的山色中关闭。
明亮的月光下,潮水慢慢靠近,露水打湿了归来的雁群。
漂泊的旅人没有固定的居所,像浮萍一样在淮海之间漂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旅人夜泊淮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游子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感。"微凉风叶下,楚俗转清闲。" 这两句写出了初秋时节的凉意,以及南方(楚地)人民生活节奏的缓慢和安逸。风吹动树叶,带来了一丝凉意,而南方的人们似乎也随着季节的变化,变得更加悠闲自在。"候馆临秋水,郊扉掩暮山。" 这两句则描写了诗人所居的旅舍临近流动的秋水,与远处暮色中的山相呼应。这里的“候馆”指的是旅店或客栈,而“郊扉”则是郊外的门户,隐喻着诗人身在异乡,对归途的渴望。"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 这两句写出了夜幕低垂,大地清凉中,月亮照耀下的景象,以及潮汐逐渐逼近和早归的大雁被露水沾湿的情形。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寓含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如同浮萍般在广阔的水面上漂流,不知何处为家的感慨。“萍流”指的是随波逐流的水草,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无根漂泊。总体而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自己的游子情怀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也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意境美和深远的情感。
张继
37首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猜您喜欢
夜句三首(其一)
宋·陈师道
过雨作秋清,归云放月明。入帘摇竹影,塞耳落洪声。
寻阳紫极宫感秋作
唐·李白
何处闻秋声,翛翛北窗竹。回薄万古心,揽之不盈掬。静坐观众妙,浩然媚幽独。白云南山来,就我檐下宿。懒从唐生决,羞访季主卜。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野情转萧洒,世道有翻覆。陶.....
枯荷晚过荒园,池荷披谢殆尽,闻人言秋娘怛化丁沽已逾匝月,重念昔游对之成咏(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黄节
年来此地经行处,一日伤心独晚归。旧过横塘终不渡,每闻清曲辄增欷。秋初已共黄淤老,花尽难禁白露晞。园事纵非能勿感,剩看凉柳自依依。
出游
宋·陆游
举世谁能伴我闲,出游随处一开颜。系船扛鼎将军庙,秣蹇流觞内史山。小市况经摇落后,高城回望莽苍间。归来灯火湖塘晚,指点柴门未上关。
广陵杂咏(其二)
清·吴山
一榻残书兼旅思,半窗镫火与疏钟。静看六代江南志,坐尽维扬夜雨浓。
游洞壑山庄
明·沈鍊
几处山川近世中,向来车马不曾通。今宵揽辔烟霞里,何异神仙驭玉龙。
孟夫子生生亭赋
唐·卢仝
玉川子沿孟冬之寒流兮,辍棹上登生生亭。夫子何之兮,面逐云没兮南行。百川注海而心不写兮,落日千里凝寒精。予日衰期人生之世斯已矣,爰为今日犹犹岐路之心生。悲夫!南国风涛,鱼龙.....
秋思
唐·周贺
杨柳已秋思,楚田仍刈禾。归心病起切,败叶夜来多。细雨城蝉噪,残阳峤客过。旧山馀业在,杳隔洞庭波。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