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
写景
写山
抒情
写行旅
田园
写地方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自江南出发,途经淮河,进入山东道中的所见所感。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色。首句“我从江南来,遍地是青草。”开篇即点明旅程起点,江南的绿意盎然与生机勃勃跃然纸上。接着,“自从渡淮黄,平沙白浩浩。”渡过淮河后,景象一变,广阔的沙漠呈现出一片苍茫的白色,对比鲜明,暗示了环境的转变。“天时异燠寒,风日顿酷燥。”描述了气候的差异,从江南的温热到北方的干燥,诗人对此感到不适应。“河干或通车,平地转积潦。”河岸间偶尔可见通路,但在平原上却积水成涝,进一步描绘了旅途的艰难。“行来未十日,面目渐枯槁。”经过不到十天的行程,诗人的面容因旅途的劳顿而显得憔悴。“纵无思乡心,未免亦懊恼。”即使没有强烈的思乡之情,长时间的旅行也难免让人感到懊恼和疲惫。“仆夫言告我,明日进山道。”仆人告知前方将进入山区,听到这个消息,诗人内心既喜且忧。“闻言已色喜,蓐食复申祷。”听到能休息的希望,他面色喜悦,准备在清晨进食并再次祈祷平安。“车行虽甚劳,山色却颇好。”尽管山路崎岖,但山景之美让人心旷神怡。“坡坨屡登陟,林峦互回抱。”诗人多次攀登陡峭的山坡,沿途的树林与山峦相互环绕,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龟蒙与凫绎,所在不及考。”提到了两个地名,但并未详细描述,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儒生好附会,故纸屡探讨。”诗人感慨于儒生们对历史的考证与探讨,自己虽才疏学浅,但也对这些充满兴趣。“我才本空疏,未敢便倾倒。”诗人谦虚地表示自己的学识不足,不敢轻易对他人观点表示赞同。“但见青螺峰,一一列瑶岛。”青翠的山峰如同青螺般排列,仿佛瑶池中的岛屿,美不胜收。“烟村数十家,处处植梨枣。”沿途可见散布的村庄,每处都种植着梨树和枣树,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山中洵可乐,反恐出山早。”诗人感叹山中生活之乐,却又担心过早离开,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留恋。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旅途中面对自然环境变化、气候变化以及内心情感波动的复杂感受,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猜您喜欢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