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
节日
秋节
悼亡
怀古
写景
写人
感情
感慨
节日
重阳节
秋节
满江红

赏析

这首《满江红》是张尔田在清末近现代初时期创作的一首感怀之作,以重阳节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内心的悲凉。开篇“泪眼黄花,浑怕问、今朝佳节”,以黄花喻指自己如同凋零的花朵,面对佳节却只能泪眼相对,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伤与无奈。接着“还记取、西风吹帽,萧萧余发”,通过回忆往昔的豪情与如今的苍老,展现了岁月无情的变迁。“陇水助人添哽咽,燕山向我无颜色”两句,以自然景物的哀愁映射出作者内心的痛苦,陇水似乎也为之哭泣,燕山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进一步渲染了悲凉的氛围。“更惊心、四远雹声焦,千家泣”则直接描绘了战乱中的凄惨景象,四面八方的雹声焦灼,千家万户的哭泣,将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苦难展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浮士梦,都休忆。明日事,从何说”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力感。“叹臣之壮也,而今头白”一句,直抒胸臆,感叹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如今已成白发苍苍的老者,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已自摧残人下寄,那堪憔悴兵间活”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深重伤害,即使在艰难困苦中生存,也难以避免身心的摧残。最后,“把茱萸、插了再三看,南冠客”以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佩戴茱萸,象征着作者虽身处异乡,仍不忘传统,同时也暗含了作为囚徒(南冠客)的无奈与悲哀。整首词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交织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切关怀与反思。

猜您喜欢

念奴娇·中秋对月,次李汉老韵三阕(其五)十六岁作
明·夏言
隔岁佳期,向此夜、试把金尊斟绿。据我胡床三弄笛,簌簌桂华零粟。光满璚楼,寒生银瓦,是处神仙屋。虚檐影转,坐夜风动庭竹。露华冷浸衣巾,银潢低泻,倒挂长空瀑。何处萧声惊鹤梦,.....
小雨初霁
宋·陆游
归来偶似老渊明,消渴谁怜病长卿。小雨染成芳草色,好风吹断画檐声。剪灯院落晨犹冷,卖酒楼台晚旋晴。莫道此翁游兴懒,兰亭禹寺已关情。
除夜客怀
明·浦源
火冷空斋夜掩霜,明朝新岁在殊方。故乡亲老谁相守,独对寒灯泣数行。
闰十五夜携两儿暨诸弟侄同孔聘王苏昌期何景朗李邑生就酌三弟宅分得台字
明·黎淳先
嫦娥何意重相陪,三五清光去复来。对酒自怜鹦鹉杓,听萧犹似凤凰台。咏偕童冠游宁倦,才擅东南美不猜。记得廿年曾此夕,雄心今被鬓毛催。
十六夜月
宋·刘黻
何处吹来笛一声,长空如水浸江城。中秋有月云偏妒,底事今宵放得明。
中秋无月
明·王越
年年遇着中秋节,活计虽贫强自欢。不似今年贫得甚,倚栏无个月明看。
重阳(其一)
宋·文天祥
飘零万里若为家,一夜西风吹鬓华。祇有新诗题甲子,更无故旧对黄花。
九日同诸公殊俗之作
唐·马云奇
一人歌唱数人啼,拭泪相看意转迷。不见书传青海北,只知魂断陇山西。登高乍似云霄近,寓目仍惊草树低。菊酒何须频劝酌,自然心醉已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