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颂
咏史怀古
国家
抒发皇恩
帝王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谢朓的《世祖武皇帝》,是一篇颂扬皇帝功业与德行的诗作。全诗采用了古典文学中的许多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华丽的气氛。开首“浚哲维祖,长发其武”即是以宏大的视角展现皇帝的德威与武功。紧接着,“帝出自震,重光御宇”则通过对天象的描写,强调了皇权的神圣性和超自然的象征意义。诗中“七德攸宣,九畴咸叙”一句,借用数字“七”与“九”,传统上代表着完整、充足之意,来形容皇帝德行的广泛传播和政绩的丰硕。随后的“静难荆衡,凝威蠡浦”则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皇权的稳固与威严。至于“昧旦丕承,夕惕刑政”,诗人在此强调了皇帝日夜不懈地维护国家的治理。接下来的“化一车书,德馨粢盛”则指出了皇帝通过文化教育和道德教化来繁荣国力。最后,“于铄在咏,陟配于天”表达了诗人对皇帝功业与天地相匹配的赞美之情。而“自宫徂兆,靡爱牲牷”则是表现了皇帝恩泽广布,不偏不倚的施政理念。结尾“我将我享,永祚丰年”,诗人祈愿皇帝能够长久地享受着国家的安宁与繁荣。整首诗通过对皇帝德行与功业的高度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于君主及中央集权政体的深厚敬意。这种颂扬之作在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秩序、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渴望。

谢朓

174首
谢朓(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491),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十一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两年后,复返京为中书郎。之后,又出为南东海太守,寻迁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死狱中,时年36岁。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汉族。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