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

西

写景
抒情
秋景
离别
城市景象
情感
宫室

译文

长江日夜不停息地奔流,游子心中的悲伤没有尽头。
只是想着关山已近,最终却发现归途漫长。
秋夜的银河明亮闪烁,寒凉的小洲夜晚深蓝苍茫。
伸颈远望京城的宫室,只见宫殿的雉堞遥遥相对。
金光洒在鳷鹊观上美丽非凡,玉绳星低垂在建章宫旁。
驱车来到鼎门之外,渴望一见昭丘的阳光。
飞逝的时光难以触及,更何况我们相隔两地。
虽然风云间有鸟儿飞翔的路径,但江河湖海却无桥梁相通。
常害怕如鹰隼般恶势力的袭击,此时的菊花已委身于严寒的霜冻。
捎句话给那张网捕鸟的人,我早已在广阔的天空中高高飞翔。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长江之滨的夜晚,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与悲凉。诗人通过大江日夜不息的流淌来比喻自己的愁绪不断,客中的寂寞和对未来的迷茫无边。这是一种常见于古代文人游子身上对于归属感的渴望。“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两句表达了诗人虽然心中牵挂着故乡,但现实中的旅途却是漫长而艰辛的。这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是心理上的隔阂。秋河和寒渚的描写,增添了一份萧瑟与冷清的氛围,使人感到诗人的心境更加凄凉。“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则是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一些可以识别的建筑物,可能是某座城市或官署的标志性建筑,这让他心中有了归属感。但这种归属感又被“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的富贵气派所冲淡,反而加深了诗人内心的落差与孤独。“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一句中,“昭丘阳”可能是指诗人的故乡或某个特定的地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不舍。然而,这种眷恋又被“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的现实所打破,显示出诗人对于无法实现回归的无奈。“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强化了诗人的孤独与旅途的艰难。最后,“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则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凄凉感受。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游子情怀和对于归宿的渴望。

谢朓

174首
谢朓(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491),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十一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两年后,复返京为中书郎。之后,又出为南东海太守,寻迁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死狱中,时年36岁。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汉族。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