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
华
湘
卿
明
经
兼
慰
其
尊
人
子
才
同
年
玉
楼
高
耸
有
人
开
,
长
吉
而
还
第
二
回
。
短
命
竟
符
颜
氏
数
,
少
年
争
惜
贾
生
才
。
传
家
孝
友
天
能
鉴
,
经
世
文
章
劫
不
灰
。
求
我
童
蒙
犹
待
养
,
知
君
魂
魄
要
常
来
。
悼亡
抒情
友情
写人
励志
传家
赏析
这首挽诗表达了对华湘卿明经的深切哀悼,并对其尊人子才同年表示了安慰。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对逝者的怀念与敬仰。首句“玉楼高耸有人开”,以“玉楼”象征华湘卿明经的高尚人格与才华,暗示其已升入仙界,形象地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次句“长吉而还第二回”,借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之典,暗喻华湘卿明经的去世,如同李贺第二次离开人间,表达了对逝者离世的惋惜之情。“短命竟符颜氏数,少年争惜贾生才”两句,通过引用颜回和贾谊的典故,赞美华湘卿明经虽英年早逝,却才华横溢,如同颜回之贤、贾谊之才,令人扼腕叹息。这里不仅表达了对华湘卿明经个人才华的高度评价,也寄托了对他的深深怀念。“传家孝友天能鉴,经世文章劫不灰”则进一步赞扬华湘卿明经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更在家庭伦理上表现出孝顺与友善的美德,这些品质将被天地所鉴证,永存于世。这两句既是对华湘卿明经个人品质的肯定,也是对其精神遗产的颂扬。最后,“求我童蒙犹待养,知君魂魄要常来”表达了对华湘卿明经的亲人,尤其是子才同年(可能为华湘卿明经的朋友或同僚)的关怀与安慰,希望他们能够坚强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同时期待华湘卿明经的灵魂能够常来,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整体而言,这首挽诗深情地表达了对华湘卿明经的哀悼与怀念,同时也对其家人给予了温暖的关怀与鼓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逝者缅怀与对生者慰藉的双重情感。
猜您喜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次韵郑盱眙见寄并简其甥刘君
宋·陆游
衣上空嗟京洛尘,故交半作白头新。众中初得见吾子,东观已疑无若人。仗马极知非久斥,沙鸥要是孰能驯。两章英妙同时到,赵壹囊中却未贫。
折槛行
唐·杜甫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送聘儒侄秋试
宋·袁说友
八月灵槎万里秋,乘风得隽要遨头。吾家连已跻儒级,汝业今宜济巨舟。掘井莫令嗟九仞,善刀终自见全牛。儒冠岂解真相误,有志应当万户侯。
答河南李士巽题香山寺
唐·韦应物
洛都游宦日,少年携手行。投杯起芳席,总辔振华缨。关塞有佳气,岩开伊水清。攀林憩佛寺,登高望都城。蹉跎二十载,世务各所营。兹赏长在梦,故人安得并。前岁守九江,恩诏赴咸京。因.....
挽夏继军联
清·左宗棠
壮志挽宗邦,剧时犹带吴钩看;宦游悲末路,老去方知蜀道难。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