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边塞
战争
悼亡
怀古
抒情
情感
忧民
报国

赏析

此诗《甲午岁暮感事诗(其七)》由清代诗人张洵佳所作,通过描绘风急鹤唳、夜报失城的场景,以及对袁安泪与聂政名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危难时刻的深切忧虑与对英雄事迹的崇敬之情。首句“风急惊闻鹤唳声”,以鹤唳象征不祥之兆,风急则预示着局势的紧张与动荡,营造出一种紧迫的氛围。次句“羽书夜报失三城”进一步点明了国家遭受的损失,夜晚传递的紧急军情,暗示了战事的激烈与紧迫。接着,“忧时洒尽袁安泪”一句,借用了东汉名臣袁安在大雪中忧国忧民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国家困境的深切忧虑和同情。而“报怨喧传聂政名”则通过战国时期刺客聂政为父报仇的故事,赞扬了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挺身而出的英雄精神。后两句“诸道飞章争去就,百蛮裹甲看输赢”,描绘了各地官员在国家危难面前的不同态度,既有积极应对、主动请缨者,也有观望犹豫者,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在关键时刻的反应差异。最后,“笑他先去为民望,衮衮诸公记不清”则表达了对那些不顾人民期待、在关键时刻表现平庸的官员的讽刺,强调了人民的期望与历史的公正评价。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历史典故,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英雄主义精神的颂扬,同时也对官僚群体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表现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猜您喜欢

折槛行
唐·杜甫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哭雪湖四首(其三)
明·谢迁
西江桃李满门墙,香社归来鬓未霜。雅志可能随俗改,閒情祗为作诗忙。苦吟身与春光去,惇德门延世泽长。也欲招魂歌楚些,临风呜咽不成章。
江行吊宋齐邱
宋·辛弃疾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
过伊仆射旧宅
唐·李商隐
朱邸方酬力战功,华筵俄叹逝波穷。回廊檐断燕飞去,小阁尘凝人语空。幽泪欲乾残菊露,馀香犹入败荷风。何能更涉泷江去,独立寒流吊楚宫。
至沪偶病(其三)
清·许传霈
传说烽烟近浦东,哀鸿嘹唳梦魂中。流民贫病无生计,谁仗扁舟万里风。
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
清·丘逢甲
大海惊涛似昔时,高台同听不胜悲。五年乡泪愁中制,半夜军声梦里驰。铁弩何时开越国?素车终古走灵胥。如闻鹿耳鲲身畔,毅魄三更哭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