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秋景抒情
怀古抒情
佳节
秋节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名为《沁园春(其十一)再和》。诗中表达了对秋天独特情感的赞美,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秋岂悲人,人不悲秋,比春更浓。" 这几句开篇便点出了秋天与其他季节不同的气息,它不仅不会让人感到悲伤,反而在某种情感上更加深厚和浓郁。"有蕙兰风度,尚存芳菊,牡丹之献,犹在芙蓉。" 这里描绘了秋天的花卉,蕙兰、菊花、牡丹和荷花依然开放,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自然画卷。接下来的两句 "举蟹持醪,得鲈作鲙,晋宋间人有此风。" 描述了古代士大夫在秋天品尝新鲜蔬菜和鱼类美食的情景,这种生活方式自晋宋以来便已流传。"休轻笑,彼柴桑傲吏,龌龊篱东。携壶与客还逢。愿时许先生杖履从。" 这几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邀请,希望共同享受秋天的美好,同时也流露出对某些人轻视自然之美的不屑一顾。"叹尘踪如寄,鸥凫江海,性真聊适,蜩鴳蒿蓬。刮眼青天,惊心黄叶,立尽梧桐月正中。" 这里诗人感慨于世事无常,如同行踪难以长久保留。鸥凫在江海间自由飞翔,诗人的性情真挚,与世俗的繁华相比,更喜欢简单自然的生活。最后两句则是对秋夜中梧桐树下明月的描写,月亮照耀着黄色的落叶,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宁静的氛围。"凄然久,看物情终竟,不似春容。" 最后,诗人感叹秋天的美丽与哀愁,它在不断变化中显露出生命力的尽头,与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大不相同。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秋季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和自然美丽的深刻感悟。

李曾伯

788首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猜您喜欢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次韵同年诸公环碧叙同年会(其一)
宋·陈造
天瓢挹注拱仙官,更阅诗仙锦绣端。离合不忘车笠誓,留传当并画图看。玄谭想有蛟龙听,得醉仍均客主欢。俛仰谪仙三百载,从知乐事继今难。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次李竹所先辈韵
元·朱晞颜
忆昔南宫角俊游,高名何事间陈楼。汉廷素擅无双誉,兰省今推第一流。吟策追随梅涧晓,书灯深窈竹房秋。遥知近注潜夫论,应是斯人可得俦。
闰十五夜携两儿暨诸弟侄同孔聘王苏昌期何景朗李邑生就酌三弟宅分得台字
明·黎淳先
嫦娥何意重相陪,三五清光去复来。对酒自怜鹦鹉杓,听萧犹似凤凰台。咏偕童冠游宁倦,才擅东南美不猜。记得廿年曾此夕,雄心今被鬓毛催。
点绛唇(其十三)
宋·向子諲
今日重阳,强挼青蕊聊开宴。我家几甸。试上连辉观。忆着酺池,古塔烟霄半。愁心远。情随云乱。肠断江城雁。
九日同诸公殊俗之作
唐·马云奇
一人歌唱数人啼,拭泪相看意转迷。不见书传青海北,只知魂断陇山西。登高乍似云霄近,寓目仍惊草树低。菊酒何须频劝酌,自然心醉已如泥。
多丽·七夕游莲荡作
宋·葛立方
破波光如镜,三翼轻舟。对雨馀、重岩叠嶂,何妨影堕清流。望芙蕖、渺然如海,张云锦、掩映汀洲。出水奇姿,凌波艳态,眼看□叶弄新秋。恍疑是、金沙池内,玉井认峰头。花深处,田田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