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西
写景
抒情
秋节
桂花
夜晚
孤独
忧愁
声音
推户
起行
明月
星空
怀旧
错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静谧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独处时的内心世界和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感知。首句“老桂无香露花湿”以“老桂”象征着岁月的流逝,而“无香”则暗示了生命的凋零与寂寥,“露花湿”则描绘了清晨露水沾湿花朵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湿润的氛围。这一句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暗含了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凉月半庭草虫泣”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与凄凉,月光洒在庭院中,一半明亮一半暗淡,草丛中的虫鸣声此起彼伏,仿佛在诉说着夜晚的孤独与哀愁。这一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白茄灰冷黑狻猊,坐拥孤衾百忧集”则将视角转向室内,白色的茄子灰烬已经冷却,黑色的狻猊(一种兽名,常用于形容炉火或烛台)静静地立在一旁,诗人独自坐在床边,被子孤单地覆盖着,心中充满了各种忧愁。这一句通过具体的物品和场景,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内心的纷扰。“西邻小娃夜舂黍,落叶喧阶隔人语”描绘了邻家小孩在夜晚舂米的声音,以及窗外落叶在台阶上发出的声响,这些声音与诗人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更添了几分孤独与寂寞。同时,通过“隔人语”的描述,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何处一声金剪刀,万玉琅琅敲急雨”则是对突然响起的金剪刀声的描写,这声音在急雨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与之前的寂静形成对比,增加了诗歌的动态感和节奏感。“笑掷残书起推户,簪罥帘旌迟鹤步”表现了诗人在听到金剪刀声后,放下手中的书籍,起身推开窗户,看到外面的景象,仿佛一只迟缓的鹤在轻步行走,这一动作体现了诗人的行动与思考的瞬间转换。“明河滟滟斗杓横,兴来错诵欧阳赋”最后两句描绘了天空中银河波光粼粼,北斗七星横挂天际,诗人兴致勃勃,或许是在吟诵欧阳修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文学的热爱。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秋夜的孤独与忧愁,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猜您喜欢

长相思·即事
明末清初·商景兰
花影圆。月正妍。隔林啼鸟夜声传。相看情倍牵。整翠钿。拂朱弦。熏尽罗帏未肯眠。庭前霜满天。
中秋夜玩月次许郢州诗韵
明·吴与弼
四海同瞻此夜圆,楼台渐喜出云烟。蟾光玉洁秋中候,桂影冰清雨后天。吟处纷纷侵卧内,梦回穆穆满庭前。诗成惟有疏星伴,萍梗明年忆去年。
东山夜归示同舍诸子
清末近现代初·李宣龚
远火依微鼓角哀,独携夜色与徘徊。风从北岛排山入,月傍东篱出海来。浅醉不辞寒作伴,孤行自喜意难回。明朝更踏波涛去,侧望蓬莱未可陪。
凤凰台上忆吹箫·秋夕
清·吴兰畹
凉魄孤悬,暗虫低诉,纱笼篆缕空凝。正鹤寥琴寂,絮语馀温。又是商飙做冷。声声雁,凄断湘滨。阑干倚,新愁旧梦,付与诗魂。青青。镜中鬓影,瘦损一丝丝,晕上秋痕。只药炉茶鼎,静伴.....
中秋感怀二首(其一)
明·董纪
今夜中秋月,清光满太空。乾坤同覆载,故旧各西东。馀事皆身外,浮生亦梦中。惟凭一杯酒,酬此桂花风。
夜登包氏碧岑楼
明·沈明臣
澹月微茫江水平,登楼一啸俯空明。天当尽处山长接,潮欲来时风自生。闽粤帆樯通海徼,鱼盐墟市隔江城。夜深坐听渔歌起,不是当年画角声。
寒夜呈梅深
宋末元初·黄庚
空斋对孤客,寂寞似僧家。炉冷频烧叶,灯昏不吐花。夜长添睡思,岁晚忆年华。吟倦推窗坐,梅檐月未斜。
中秋
元末明初·陶宗仪
今夕知何夕,南轩景趣幽。露漙蟾影耀,风静桂氛浮。移榻催铺席,褰帘快上钩。年年催老去,又见一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