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雅
禅
师
若
神
太
湖
三
万
顷
,
澄
澈
浮
寒
穹
。
明
月
不
可
取
,
孤
帆
安
所
穷
。
俯
吊
沧
浪
人
,
缅
怀
鸱
夷
翁
。
古
今
共
灰
灭
,
得
失
如
梦
中
。
诗
兴
触
物
远
,
禅
心
随
念
空
。
犹
多
碧
云
句
,
寄
信
东
南
风
。
怀古抒情
禅意哲理
赏析
这首诗《送雅禅师若神》由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对太湖美景的描绘,以及对禅师雅若神的送别,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思与禅意。首联“太湖三万顷,澄澈浮寒穹”,以壮阔的太湖为背景,描绘出一片清澈宁静的景象,寒穹二字,既指天空,也暗含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清冷而深远的基调。颔联“明月不可取,孤帆安所穷”,借明月与孤帆,表达了对雅禅师若神离去的不舍与对未知旅途的感慨。明月象征着永恒与美好,却无法触及,孤帆则代表了禅师的行迹,其去向无尽,引人遐想。颈联“俯吊沧浪人,缅怀鸱夷翁”,通过“沧浪人”和“鸱夷翁”的典故,进一步深化了对禅师的敬仰之情。“沧浪人”出自《楚辞·渔父》,比喻隐士;“鸱夷翁”则是对范蠡的尊称,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后隐居江湖。这两处典故,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暗示了禅师可能追求的隐逸生活或超然境界。尾联“古今共灰灭,得失如梦中”,将个人的得失置于历史长河之中,表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豁达与淡泊。最后一句“诗兴触物远,禅心随念空”,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万物,而禅心则是随着思绪的流转而达到空灵的状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末尾“犹多碧云句,寄信东南风”,以碧云句作为比喻,表达对雅禅师若神的祝福与思念,希望他的智慧如同碧云般深远,能够借助东南风传达到远方,寓意着禅师虽离别,但其智慧与影响将永远流传。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丰富的典故引用以及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禅学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与美好祝愿。
刘敞
1702首
刘敞(1019—1068)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猜您喜欢
赠僧雪庭
明·黄淮
少小曾参不二门,谈空说法更精勤。一杯径渡沧溟晓,半榻晴分雁荡云。巫峡猿声愁夜月,峨嵋秋色澹寒曛。禅心本自无拘碍,何事虚名与世闻。
减字木兰花·题刘蘅庄藏唐人写涅槃经卷
清末近现代初·朱祖谋
等閒文字。直證人天堪涕泪。千偈澜翻。大笑吹镫受涅槃。杀机天发。猿鹤沙虫同一劫。香发旃檀。想见金刚涌笔端。
过大笠僧太虚故居
明·徐熥
重携竹杖访禅栖,钟磬无声鸟乱啼。只履乍逢归竺国,众香今已指曹溪。幻身自昔终于灭,住世虚传得大齐。却笑俗情空雨泪,悟来应识世人迷。
平甫与宝觉游金山思大觉并见寄及相见得诗次韵二首(其二)
宋·王安石
漳南开士好丛林,慧剑何年出水心。独往便应诸漏尽,相逢未免故情深。槛窥山鸟有真意,窗听海潮非世音。一笑上方人事外,不知衰境两侵寻。
次韵荅顾与成
明·邵宝
寺忆重游处,僧房古涧阴。诗坛曾有意,禅榻本无心。未敢忘周梦,焉能和越吟。思君时极目,湖上两云岑。
谢诸檀越
明·释函可
龙藏多年始一开,菩提无种大家栽。应知此会非今日,共向灵山付嘱来。
游净因院寄琏禅师
宋·苏辙
岁月潜消日里冰,依然来见佛堂灯。此身已自非前我,问法何妨似旧僧。洒面飞泉时点点,压池苍石尚层层。遥知近爱金山好,江水煎茶日几升。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