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赞
抒情
山水
哲理
民谣

赏析

此诗赞美了邑侯李湘峰的德政与爱民之心。开篇“邑羡真循令,政善系民思”直接点出李湘峰为官的清廉与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接下来“衢颂盈阛阓,碑镌志仁慈”,描绘了百姓对李湘峰的颂扬之情,以及后人对他仁慈政绩的铭记。“力暇安陇亩,思深起疮痍”两句,展现了李湘峰在政务之余,仍不忘关注民生疾苦,积极解决民众问题。接着“徵呼不相及,熙恬复奚疑”则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李湘峰政绩的显著与百姓生活的安定。“攀缆延旌旆,环车觌丰仪”描绘了李湘峰莅临时的盛大场面,显示出其威望与影响力。“僚友共驻节,亭阴频献卮”则体现了李湘峰与同僚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他受到的尊敬。“扶筇勤野老,骑竹萃群儿”表现了李湘峰关心老幼,深入民间,体恤百姓的日常生活。“不闻雀鼠讼,偏吟召杜诗”以生动的比喻,赞扬了李湘峰的政绩如同古代贤臣召公一样,深得人心。“麦呈两歧秀,桑垂鲜附枝”描绘了农业丰收的景象,象征着李湘峰的政绩惠及民生。“花下□鞍马,陌旁驯雉雌”通过自然界的和谐景象,进一步烘托了李湘峰政绩带来的社会安宁。“欣继潘阳治,何妨孟帽攲”表达了对李湘峰政绩的赞赏,并将其与历史上的贤能官员相提并论。“乐事古稀闻,胜会今觏兹”感叹于这样的盛事难得一见,表达了对李湘峰政绩的高度评价。最后,“醒酒薰风入,赏心旭日迟”描绘了李湘峰政绩带来的持久影响,如同春风般温暖人心,如同朝阳般照亮前路。“返照添幽况,欢声送远吹”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李湘峰政绩带来的和谐氛围。整首诗通过对李湘峰政绩的详细描绘和高度赞扬,展现了明代地方官员在治理地方、关爱民生方面的理想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贤能官员的普遍期待和敬仰。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