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多
令
·
咏
窝
丝
糖
捣
尽
筁
头
泥
。
春
蚕
已
蜕
衣
。
片
饧
里
作
弹
丸
儿
。
不
破
弥
罗
三
寸
茧
,
谁
解
道
,
一
窝
丝
。
粔
妆
汉
宫
遗
。
餦
餭
久
未
施
。
开
元
宫
女
尚
能
为
。
今
日
尚
书
花
餤
会
,
银
碗
合
,
使
人
思
。
民谣
食物
糖果
赞颂
情感
思乡
历史
怀古
赏析
这首清代毛奇龄的《唐多令·咏窝丝糖》是一首描绘古代糖果制作工艺和宫廷生活的词。词中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对“窝丝糖”的制作过程和历史背景的描绘,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韵味。"捣尽筁头泥",开篇即点出糖的制作始于捣碎糯米,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将原料研磨成泥的过程。“春蚕已蜕衣”,比喻糖的制作如同蚕吐丝,暗示了精细的手工技艺。“片饧里作弹丸儿”,进一步描绘了糖块的形状,犹如弹丸般圆润。“不破弥罗三寸茧,谁解道,一窝丝”一句,运用了夸张和象征手法,形容窝丝糖的紧密和不易分离,仿佛是蚕丝编织而成,表达了其精致和珍贵。“弥罗”原指天上的星罗棋布,这里借指糖的细密。接下来,“粔妆汉宫遗”和“餦餭久未施”两句,提及了这种糖品在古代宫廷中的历史,暗示其曾是皇家专享的美食。“开元宫女尚能为”,点明了窝丝糖的传统技艺在唐代仍有流传,尤其是开元时期。最后,“今日尚书花餤会,银碗合,使人思”描绘了现代宴会中仍有此糖出现的情景,但用银碗盛放,更显其贵重。词句结尾处流露出对传统工艺的怀念和对昔日繁华的追忆。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历史的穿插,展现了窝丝糖的魅力,同时也寓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感慨。
毛奇龄
401首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与弟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杭州)人。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又字于一、齐于,又号初晴、晚晴等。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猜您喜欢
彭蠡湖中望庐山
唐·孟浩然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
望思台
唐·汪遵
不忧家国任奸臣,骨肉翻为蓦路人。巫蛊事行冤莫雪,九层徒筑见无因。
梅子黄时雨·题听雨图
清·龚翔麟
烧笋园林,渐晴乍雨初,时候将息。试小卷帘旌,绿尘无力。三尺回纹藤枕,春来几与香云隔。淙淙急。忽到耳边,都是萧瑟。千点榴红齐坼。映湘妃竹槛,窗户纱碧。正逐妇鸠喧,引雏莺蕊。.....
鸡鸣寺望后湖
清·吴芳培
寺在鸡笼最上头,后湖千顷望中收。绿萝丛里曾书库,白藕香中只钓舟。北极浮云孤阁迥,西风残照六朝秋。一声玉笛红牙拍,肠断秦淮旧酒楼。
水龙吟二首(其二)
清·高士奇
晓峰新翠飞来,锦帆半波春江楫。恰才回首,碧罗天净,弱云微抹。咫尺苍茫,狂飙聚捲,怒涛喷雪。讶盆翻白雨,松林转黑。红一线,雷车制。如此风波怎去。急回船,渡头刚歇。野炉争拥,.....
杂诗(其二)
清·姚范
昭文理瑶瑟,逸响振希微。高音钦泰容,宁为清角悲。元鹄舞庭下,游鱼溯昆池。岩岩崇山志,浩浩沧海湄。惜无中郎赏,矧求钟子知。超超沦神域,隐几遂忘机。为问曲终意,端复有成亏。
中兴歌十首(其九)
南北朝·鲍照
襄阳是小地,寿阳非帝城。今日中兴乐,遥冶在上京。
咏史·赧王
宋末元初·陈普
世历绵延四百秋,死蚿枯竹附诸侯。末年隆准生丰沛,谁道嬴秦是继周。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