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安
还
至
方
山
怆
然
自
伤
诗
秦
军
坑
赵
卒
,
遂
有
一
人
生
。
虽
还
旧
乡
里
,
危
心
曾
未
平
。
淮
源
比
桐
柏
,
方
山
似
削
成
。
犹
疑
屯
虏
骑
,
尚
畏
值
胡
兵
。
空
村
馀
拱
木
,
废
邑
有
颓
城
。
旧
识
既
已
尽
,
新
知
皆
异
名
。
百
年
三
万
日
,
处
处
此
伤
情
。
怀古
边塞
情感
思乡
伤情
战争
村庄废墟
山川地貌
赏析
这首诗名为《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诗》,是南北朝时期诗人沈炯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从长安返回方山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感慨。首句“秦军坑赵卒,遂有一人生”,以历史事件开篇,暗喻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接着,“虽还旧乡里,危心曾未平”表达了诗人虽然回到了熟悉的故乡,但心中依然难以平静,对过去的战争记忆犹在。接下来的几句“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犹疑屯虏骑,尚畏值胡兵”,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隐喻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警惕,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未知的危险。“空村馀拱木,废邑有颓城”描绘了战后荒凉的景象,村庄空无一人,只剩下古老的树木,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只剩颓败的城墙,形象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荒凉。“旧识既已尽,新知皆异名”则表达了诗人对人世变化的感慨,昔日的朋友已不在,新的面孔又让人感到陌生,体现了时间流逝和人际关系的变迁。最后,“百年三万日,处处此伤情”总结了诗人的情感,无论是在何处,面对这样的场景,都会引起深深的悲伤与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历史事件、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战争、变迁和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沈炯
19首
或作初明。沈瑀孙,沈续子。少有文名。仕梁,为尚书左户侍郎、吴令。侯景陷建康,景将宋子仙欲委以书记,坚辞,几被杀。后入王僧辩幕府,羽檄军书,皆出其手。西魏陷荆州,被虏。以母在南,上表陈情,获归淮南。陈武帝即位,加通直散骑常侍,预谋军国大政。文帝又重其才,会寇乱,欲使因是立功,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合徒众,以疾卒于吴中,时年五十九。谥恭子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述怀一首
唐·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慜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
江上逢史馆李学士
唐·韦庄
前年分袂陕城西,醉凭征轩日欲低。去浪指期鱼必变,出门回首马空嘶。关河自此为征垒,城阙于今陷战鼙。谁谓世途陵是谷,燕来还识旧巢泥。
赠从弟冽
唐·李白
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献主昔云是,今来方觉迷。自居漆园北,久别咸阳西。风飘落日去,节变流莺啼。桃李寒未开,幽关岂来蹊。逢君发花萼,若与青云齐。及此桑叶绿,春蚕起中闺。日.....
永叔方舟豪饮即事十首时行次齐鲁卫间(其七)
明·胡应麟
携来双彩华,寒夜互生花。雪拥山阴棹,星偕博望槎。雁声流古塞,萤火乱平沙。几忆春明外,长灯对棣华。
苦水题壁
清·李銮宣
黄泥垩屋粪围墙,来自伊吾古战场。客子装车先载水,旅人投店似分房。□更漏静风鸣镝,马角春寒夜陨霜。坐久莫争牢落感,浮生何处不他乡。
观胡人吹笛
唐·李白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