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千里
拼音
yī xiè qiān lǐ
释义
江河奔流直下;迅达千里。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流畅。今又喻急剧持续地下降。
出处
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大江在河,一泻千里。”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速度快。
解析
“一泻千里”与“一落千丈”有别:“一泻千里”强调速度;指流得快而远;常指水流急速、文笔奔放等;“一落千丈”强调深度;指降得快跌得深;常形容地位、声望、权力等急剧下降。
示例
方希直如奔流滔滔,一泻千里,而潆洄滉瀁之状颇少。(明・王世贞《文评》)
典故
“一泻千里”意思是水势奔流直下,通畅无阻。词目中的“泻”,即有水势向下急流之意,所以会用“奔泻”、“倾泻”来形容水势。当水势极大时,水流就可以绵延而畅通无阻。在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中,看到诗人用“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对”来形容他与从弟二人分处两地,虽仅一江之隔,却仿佛有千里相对之遥。正因长江自穿过三峡后,即一路宣泻而下,诗人用“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来形容滚滚长江,畅行无阻地奔流千里到东海,所以诗人眼前的形单影只,藉滔滔而下的东逝水实景,发抒因山川的阻隔而“知音不易得”的无奈与感慨。这首诗中的“千里泻吴会”诗句,就被认为是“一泻千里”的典故来源。后来“一泻千里”用来形容水奔流直下,通畅快速;亦用来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后世也有用“一泻千里”比喻行情快速地下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