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

拼音
zī zī bù juàn
释义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出处
《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
他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工作。
典故
《书经》,或称《尚书》,相传由孔子所编定,上记尧舜及夏商周三代,下至秦穆公时代的典谟训诰。〈益稷〉篇记述大禹治水的事迹。舜听了臣子皋陶的谋议,于是也要禹说一些美言。禹跪拜行礼说:“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只是每天勤勉不懈地工作。”皋陶说:“这是怎么说?”禹回答说:“浩浩荡荡的洪水包围了高山,淹没了丘陵,人民被困在洪水里。我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顺著山间荒凉的小径砍树作成路标。和益一起送上生鲜的鱼鳖鸟兽给人民。我疏通九大河川,让洪水顺利流入四海;挖通沟渠,引导水流入河川。和稷一起教人民播种谷物,并分送生鲜的食物给人民,使人民交易物资,互通有无。于是每个人民都安定下来,天下也太平了。”皋陶听了就说:“唷!你说的好,我会向你学习,照著做。”在原文中,“孜孜”是勤勉不懈的意思,“不懈”就含有“不倦”的意味,所以“孜孜不倦”这一完整词形,到《三国志・卷四一・蜀书・霍王向张杨费传・向朗》中首次出现。另外《书经・君陈》内容记载周公死后,周成王周公子君陈去治理王城东郊的成周,勉励他遵循周公教化人民的方法,勤勉不怠,不可贪图逸乐而荒废政事,原文中也有“惟日孜孜”的文字。
故事
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百姓流离失所,禹奉命带人打猎把兽肉分给百姓吃,又带领大家疏通沟渠江河,把大水引入海中。还教导人们播种庄稼,让人们按需要交换物资,使天下太平。禹对舜帝说:“予思日孜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