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叛亲离

拼音
zhòng pàn qīn lí
释义
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陷于孤立;不得人心。叛:背叛;离:离开;背。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示例
他坚持与人民为敌,以至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
典故
据《左传・隐公四年》载,春秋时代,卫国公子州吁(xū)杀了自己的哥哥桓公想要自立为君。由于多数的大臣百姓不赞成他弑兄夺位的行为,所以州吁打算出兵攻伐与卫国有世怨的郑国,希望能借此提高自己的威望。恰巧当时宋国殇公即位,郑国收留了从宋国出奔的公子冯,并且想要用武力送他回国为君。州吁便以此为名,联合宋、陈、蔡等国出兵攻打郑国。四国的大军于是开到了郑国,把首都的东门团团包围,连续打了五日都没办法攻下,只好无功而返。鲁隐公就此事问他的大夫众仲:“你觉得州吁的计谋最后会得逞吗?”众仲回答:“我只听过以德服人,没听过以战乱为手段可以让人心悦诚服。以乱服人,就像要整理丝线却不先找出头绪,只会让情况愈来愈糟。州吁这个人仗著强大的武力进行残忍的征伐,总有众人反叛,亲信背离的一日,他的计谋显然难以得逞。”后来,四国联军又再次出兵攻郑,取得了胜利,但州吁并未因此而获得百姓的爱戴,反而在不久后就被杀了,果真应验了众仲的预言:“众叛亲离,难以济矣。”“众叛亲离”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不得人心,处境孤立。
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他的哥哥卫桓公篡位,对内残暴统治,对外穷兵黩武。鲁隐公问大臣对公子州吁的看法,众仲认为公子州吁残暴狠毒,失去亲信的拥护,众叛亲离必定失败。后果然让石儒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