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人利己

拼音
sǔn rén lì jǐ
释义
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利:使得到好处。
出处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做的个上梁不正,只待要损人利己惹人憎。”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解析
“损人利己”和“自私自利”都可表示“极其自私”。但“损人利己”偏重于“损人”;即损害别人来为自己谋利;而“自私自利”只是表示“极为自私;只为自己着想”;不一定损害别人利益。
示例
凡有损人利己之心的人,其结果都不妙。(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典故
典源原或作“损人益己”。唐代陆象先,苏州吴县人。本名景初,是陆元方的儿子,少年时便有才识度量。曾担任扬州参军,后来被吏部侍郎吉顼拔擢为洛阳尉。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时被外放到益州(今四川),担任大都督府长史,兼剑南道按察使。在任时,一直都是以宽厚仁德来治理政务,但管理军事的司马官韦抱真则劝他要使用杖罚来建立自己的威望,否则底下的部属可能会变得懈怠懒惰,无所畏惧。陆象先则表示治理政务依理而行即可,何必用严厉的刑罚来树立自己的威望。损害别人而让自己获得好处,并不是讲求仁爱宽恕者所该有的行为。后来“损人利己”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表示使别人蒙受损失而让自己得到利益。其实这一语义,早在《战国策》中就已经出现。《战国策・燕策三》记载了一则古谚语:“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意思是仁厚的人,不以毁谤和危害他人,来获得利益、成就名声。
故事
唐朝时期,陆象先少年志高,才华出众,得到当时吏部侍郎吉顼的赏识,评价他为“才望高雅”,推荐他担任洛阳尉。陆象先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为官廉正,不喜欢趋炎附势,也不损人利己,深受皇帝的器重,功劳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