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
拼音
jiǔ sǐ yī shēng
释义
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出处
战国・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表示人的经历。
解析
“九死一生”和“绝处逢生”、“死里逃生”;都包含“在非常险恶的情况下找到生路”的意思;但“绝处逢生”指在毫无出路的情况下找到生路;包括幸免于死;语义范围较小。“九死一生”表示多次免遭死难;语义范围最小。这两个成语多见于书面语。而“死里逃生”常用于口语。
示例
您哥哥剑洞枪林快厮杀,九死一生不当个耍。(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
典故
“九死一生”指历经多次近于死亡的险境,犹能存活。见用于刘良注解屈原〈离骚〉的注语。屈原(公元前343—?),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谮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楚怀王时,屈原因谗言被疏,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表明爱国心志。全文词采雅丽,为一长篇韵文,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二句,意思是说楚怀王不了解屈原为了忠君爱国,死守善道,即使历经多次近于死亡之险境也不后悔的一片赤诚,反而听信谗言疏远他,但还是不放弃自己的理想,绝不与奸佞之徒同流合污。《六臣注文选》中的刘良注语中,就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来解说这个意思。后来“九死一生”这句成语也许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历经极多、极大的危险而幸存。亦用“九死一生”比喻幸免于死的人很少,亦用于比喻生命迹象微弱,濒临死亡。
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得到楚怀王的重用,主张联齐抗秦,在同贵族子兰、靳尚的斗争中被免职。楚顷襄王时,他被流放到边杜,但他的心还惦记着祖国和人民,他写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充分体现他的决心。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