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相怜
拼音
tóng bìng xiāng lián
释义
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怜:怜惜。
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解析
“同病相怜”与“物伤其类”区别在于:“同病相怜”偏重于“怜”;即互相怜悯同情;而“物伤其类”偏重于“伤”;即伤感、悲伤。
示例
同病相怜,缀河上之悲曲。(南朝梁 刘璠《广绝交论》)
典故
《吴越春秋》这本书,记载了春秋时吴、越两国的历史。伍子胥原为楚国大臣,楚王听信谗言杀害其父兄,伍子胥因而逃到吴国,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后来楚国的白喜也因其祖父被谗言所陷,遭平王杀害,而投奔到吴国。伍子胥向吴王引见他,使他也同样受到阖闾的重用,并常与之商讨国事。吴国的另一大臣被离相当不解,便问伍子胥说:“您为何初见白喜就如此信任他?”伍子胥回答:“这是因为我的遭遇和白喜一样。你应该听过〈河上歌〉吧?里面有一段歌词说:『同病相怜,同忧相救。』就好像受惊的群鸟,聚集而飞;受阻的流水,回旋聚合。我这样是同病相怜。有谁不会因思念故乡,而更同情和自己有类似遭遇的同乡呢?”“同病相怜”就是直接摘自此处的一个成语,被用来指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
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奸臣费无极杀害郤宛全家。郤宛的亲戚伯暿听到消息,连夜逃到吴国,向吴王及伍子胥汇报此事。伍子胥说:“咱们一样有冤仇,你是否听过《河上歌》?这歌真让人有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之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