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

拼音
rù mù sān fēn
释义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出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示例
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感受。(秦牧《手莫伸》)
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会稽人,曾经担任右军将军,因此又称为“王右军”。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行、草和楷书。一般而言,秀丽的字体会显得柔弱无力,而苍劲挺拔的字,又常会显得厚重刚硬,然而王羲之所写的字,却是风格超凡,刚柔并济,苍劲豪迈中不失秀丽细致。经过勤学苦练,笔力更是强健有力,无人能比。据说,有一次皇帝在北郊举行祭祀的仪式,必须更换原本已写有祝祭文的木版,工人们在削去王羲之写过的木版时,发现他的笔迹竟然透入木版有三分之深!由此可见王羲之雄厚强劲的笔力。此事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王羲之在三十三岁时写的〈兰亭集序〉,以及三十七岁时写的〈黄庭经〉,一向被誉为书法艺术中最好的小楷范本,后人尊称他为“书圣”。而羊欣用来形容王羲之笔力的“入木三分”,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评论深刻中肯或描写生动逼真。
故事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