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
馀
过
总
持
庵
饱
饭
度
永
日
,
问
邻
从
小
园
。
闲
携
居
士
杖
,
来
扣
总
持
门
。
花
木
无
人
见
,
文
书
听
客
翻
。
更
将
方
外
事
,
细
为
老
夫
论
。
田园
读书
场景
描述物品
译文
译文:整日吃饱饭,偶尔去隔壁的小园子里走一走。
译文:我闲暇时拿着隐士的杖,来到你门前扣门。
译文:那些花木虽然无人欣赏,但有客人愿意翻阅书卷。
译文:而且你还将那些尘世之外的事情,详细地和我谈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饭后悠闲地拜访友人禅院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宁静与和谐的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与友人的亲密关系。首句“饱饭度永日”,描绘了诗人饱餐之后,悠然自得地度过漫长的一天。这不仅体现了生活的富足,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满足和平静。接着,“问邻从小园”一句,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亲近。他向邻居询问,是否可以前往附近的花园,显示出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渴望。“闲携居士杖,来扣总持门”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闲适生活态度。他手持居士杖,即僧侣所用的行杖,轻敲友人禅院的大门,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含了诗人对禅宗精神的追求和向往。“花木无人见,文书听客翻”两句,描绘了禅院内一片宁静的景象。花木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独自绽放,仿佛在诉说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美;而友人则静静地翻阅着文书,似乎在寻求心灵的慰藉和智慧的启迪。最后,“更将方外事,细为老夫论”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深入交流的愿望。他们谈论的“方外事”,可能是指超脱尘世的哲学思考或是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感悟,体现了诗人对精神层面交流的重视和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与友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以及对内心平静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周紫芝
2047首
周紫芝(1082-1155年),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人,南宋文学家。宋高宗绍兴十二年,中进士。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儿子周畴。南宋文学家。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
猜您喜欢
园中书事二绝(其二)
宋·司马光
坐嗅白莲蕊,卧看青竹枝。闲斋不成寐,起读圣俞诗。
厌雨四首(其四)
宋·张耒
柯山老人家四壁,深居闭门不下席。日补丹田气三咽,自言兹味胜玉食。无田无屋一空囊,不管门前水三尺。有钱沽酒便不忧,会见天清还白日。
夏日高封部过余读书处
明·左国玑
野人避徵书,不受朝簪扰。忽弃紫金鱼,来寻白鸥鸟。夷门城东甘隐居,蓬草不见谈玄庐。皆云管乐能龙卧,谁识虞卿亦著书。炎天尔跨青骡走,何意敲门访巢叟。入林一笑草堂开,习习凉飙吹.....
课儿联(其九四一)
清末近现代初·梁鼎芬
幽室閒调药;空山老著书。
秋日郊居
宋·张孝祥
秋日郊扉乐,心闲景趣闲。风生疏竹里,雨在片云间。疏港聊通水,关门不碍山。残书读未尽,飞鸟暮云还。
病中何仲默蒋子云过访
明·薛蕙
何人顾寂寞,尽日少欢娱。慰藉烦知己,扳留强病躯。浊醪来近市,野饭出中厨。珍重交亲意,艰难愧腐儒。
赠题东园书舍檠案
明·王希文
谁向东山拟结庐,坐忘璧玉世何如。竹桥绕合诸溪水,丹壑深藏二酉书。喜付青云于子弟,笑他黄发只樵渔。夜来阁上观藜火,照尽窗前万卷馀。
雨霁,与近邻小游
清·李宪噩
屋角雌鸠鸣,山家知足雨。凉飔始振条,阴霭尚延圃。适野聊薄游,遂及田间侣。沙水浑亦洁,忻然过前浦。登高瞰原隰,新华满禾黍。明丽出远山,飒爽启晴宇。岭霁云犹烧,林暝月已吐。乘.....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