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写景
夏日
山水
咏物
村野
赞美
官路风光

译文

在炎热的夏天长途跋涉的马儿频频催促前行,这比在雪夜撑船赶路还要困难。
村庄小路弯弯曲曲通往鹦鹉望的地点,县里的山远指凤凰台的方向。
在官路上,花儿凋谢,只剩下红色的花瓣片片飘飞,树木环绕着邮亭,翠绿成堆。
在云母石边缓缓前行,仔细观看那些如琼屑般的细小斑点落在青苔上。

赏析

这首元代诗人黎伯元的《增城访亲友道间作》描绘了诗人前往增城探访亲友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与情感寄托。首联“长途冲暑马频催,尽胜撑舟雪夜回”,开篇即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现旅途的艰辛与内心的愉悦。夏日炎炎,长途跋涉,马匹不时催促,这看似艰难的行程,却比之在寒冷冬夜中撑舟更为令人向往。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坚韧,也暗含了对归家或探亲的急切期待与温暖感受。颔联“村径曲通鹦鹉望,县山遥指凤凰台”进一步展开画面,将视线从马背上拉至远方。曲折蜿蜒的乡村小径仿佛引领着诗人的心灵,向那遥远的凤凰台指引方向。鹦鹉望,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颈联“花残官路红飞片,树拥邮亭翠作堆”则将视角转向沿途的景色。尽管花朵已凋零,但红色花瓣随风飘落,依然展现出生命的热烈与不屈。树木环绕的邮亭,绿意盎然,如同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处避风港,为旅人提供了一丝慰藉与宁静。尾联“云母石边行缓辔,细看琼屑点苍苔”收束全诗,诗人放慢脚步,驻足于一块云母石旁,细细观察着石上点缀的如雪花般的琼屑,落在苍苔之上,美不胜收。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也暗示了他对生活琐碎之美的珍视与欣赏。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情描绘和内心情感的微妙流露,既有对旅途艰辛的坦然接受,也有对美好事物的深切渴望与赞美,是一幅充满诗意的旅途画卷。

黎伯元

34首
元朝末年由岁贡历官连山教谕及德庆、惠阳教授,所至学者尊之,文风以振。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九作黎伯原,附于其子黎光传中。著有《渔唱稿》,已佚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