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

写景抒情
山水田园
佛教题材
怀古
节令
斋戒月

译文

常常修炼去除尘世繁华,人们知道这是京城长者的府邸。
书桌上香烟袅袅升起,佛像前的灯火映照着莲花图案。
斋戒期满后,主人邀请闲散的客人,让小孩先听曲子。
如果明天再来拜访僧舍,是否会是为了佛法而来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佛教僧侣在王城中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清净的精神追求。诗人通过对比鲜明的手法,将繁华的尘世与静谧的佛堂对立起来,展示出主人公对于佛法的虔诚和执着。“常修清净去繁华”一句直接点出了主题,即修行佛道以达到心灵的清净。紧接着,“人识王城长者家”则是指人们都知道这个在王城中的长者(僧侣)之家,隐含着对此处的尊重和认可。“案上香烟铺贝叶,佛前灯焰透莲花”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佛堂内的景象。香烟袅袅升起,如同贝叶一般纯洁;而灯火在莲花之下闪烁,不仅照亮了空间,更映衬出一种精神上的净化。“持斋已满招闲客,理曲先闻命小娃”则是说僧侣在斋戒(佛教禁食仪式)完成后,便邀请过往的行人进来,同时通过小孩传递消息,这里体现了佛家的慈悲与平等精神。最后,“明日若过方丈室,還應問為法來邪”表达了对第二天将要到来的法师(高僧)的期待和尊重,以及对于正法的寻求和探讨,是出于真诚还是好奇,这里留下了一丝悬念。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平和与自得,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佛教文化的认同和向往。

刘禹锡

810首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猜您喜欢

出游
宋·陆游
举世谁能伴我闲,出游随处一开颜。系船扛鼎将军庙,秣蹇流觞内史山。小市况经摇落后,高城回望莽苍间。归来灯火湖塘晚,指点柴门未上关。
游洞壑山庄
明·沈鍊
几处山川近世中,向来车马不曾通。今宵揽辔烟霞里,何异神仙驭玉龙。
书林逋诗后
宋·苏轼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不.....
清明二首(其二)
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风水春来洞.....
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
唐·高适
华馆曙沈沈,惟良正在今。用材兼柱石,闻物象高深。更得芝兰地,兼营枳棘林。向风扃戟户,当署近棠阴。勿改安卑节,聊闲理剧心。多君有知己,一和郢中吟。
诗二首(其一)
宋·陈舜俞
石磴梯山一里高,荒烟源处税渔樵。官粗事冷人应笑,免对青苗强折腰。
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
唐·白居易
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有松数十株,有竹千馀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其下无人居,悠哉多岁年。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时有沈冥子,姓白字乐天。平.....
寄句曲外史
元末明初·郯韶
掬溜室中清夜分,相过曾此说幽文。入池星斗当窗见,枕席波涛隔树闻。头上鹖冠朝老子,手中龙节候元君。欲从世外求玄赏,鸡犬岩头有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