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
北
八
景
(
其
四
)
剑
潭
夜
光
一
入
寒
潭
几
度
秋
,
不
劳
遗
笑
刻
舟
求
。
千
年
神
物
生
风
雨
,
百
丈
文
光
射
斗
牛
。
虎
气
自
腾
沧
海
上
,
鹈
膏
重
淬
碧
云
流
。
当
年
挂
树
人
何
在
,
印
月
重
寻
古
渡
头
。
山水
怀古
写水
写景
咏物
历史
译文
一入寒潭,几度春秋更迭,不必再劳烦世人笑话那刻舟求剑的愚行。
千年的神物经受着风雨的洗礼,百丈长的文采光芒直射斗牛之宿。
虎的气势在沧海上腾涌,鹈膏的重量让碧云流淌的江水再次明亮如新。
当年在树上挂书的人如今身在何方?想要寻找当年古渡头的印迹,再次追寻那映照月光的情景。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深邃幽静的剑潭夜光景象,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剑潭的神秘与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句“一入寒潭几度秋”,开篇即以寒潭为背景,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冷寂,几度秋则强调了时间的漫长与季节的更迭。寒潭与秋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不劳遗笑刻舟求”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刻舟求剑”的典故,表达了对过去错误方法的反思,同时也暗示了寻找真理或美好事物时,不应拘泥于表面形式,而应深入本质,寻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千年神物生风雨,百丈文光射斗牛”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剑潭的神奇与壮观。千年神物,既指剑潭中蕴含的古老力量,也暗喻着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百丈文光,不仅描绘了剑潭夜光的璀璨夺目,也象征着智慧与精神的光芒穿透时空,照亮了斗牛星区,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宏伟景象。“虎气自腾沧海上,鹈膏重淬碧云流”两句,通过虎气腾空与鹈膏淬炼的比喻,展现了剑潭夜光所蕴含的生机与活力。虎气腾空象征着力量与勇气的释放,鹈膏淬炼则寓意着经过磨砺后的升华与蜕变,碧云流则是对这种变化过程的生动描绘。“当年挂树人何在,印月重寻古渡头”结尾两句,以问句的形式,引人思考。当年挂树之人,可能是寻找宝物的探险者,也可能是追求真理的知识追寻者。如今,他们或许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精神与追求却如同剑潭夜光一般,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指引着后来者继续探索与前行。整首诗通过对剑潭夜光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文化内涵,引导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生命意义、历史传承以及个人追求的深层思考。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