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居
即
事
分
得
南
窗
与
世
违
,
坐
消
白
昼
乐
清
时
。
楼
头
秋
意
一
声
笛
,
镜
里
岁
华
双
鬓
丝
。
绿
水
放
教
通
竹
径
,
清
风
招
不
下
梧
枝
。
心
期
自
得
难
为
说
,
白
鸟
青
山
是
己
知
。
写景抒情
山水田园
秋天
怀古
抒怀
清幽脱俗
人生感悟
译文
我分得了南窗的清净之地,与世无争,坐在这里消磨白昼,享受这清闲的时光。
楼头传来秋天的气息,一声悠扬的笛声;镜子中映照出我两鬓斑白,岁月痕迹明显。
碧绿的流水自由地流过竹林小径,清风拂过却不愿停留在梧桐树枝上。
我的内心期望难以言说,但我知道,像白鸟与青山那样自在相处,便是我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宁静与超然之感。首句“分得南窗与世违”直接点明了诗人选择远离尘嚣,独享南窗之静谧,与世隔绝的心境。接着,“坐消白昼乐清时”则展现了诗人如何在闲适的时光中寻找乐趣,享受清静的时刻。“楼头秋意一声笛”一句,通过秋天的笛声,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深沉的情感,仿佛在诉说着季节更迭的无奈与岁月流逝的感慨。“镜里岁华双鬓丝”则是对岁月无情的直接描绘,镜中的自己已满头白发,形象地展示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绿水放教通竹径,清风招不下梧枝”两句,以自然界的景物来象征诗人的内心世界,绿水与竹径、清风与梧枝,都充满了生机与和谐,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最后,“心期自得难为说,白鸟青山是己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满足,即使难以言喻,但与白鸟共舞于青山之间,便是最大的知音与慰藉。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美的深深热爱。
何梦桂
527首
生卒年均,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于家。梦桂精于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猜您喜欢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出游
宋·陆游
举世谁能伴我闲,出游随处一开颜。系船扛鼎将军庙,秣蹇流觞内史山。小市况经摇落后,高城回望莽苍间。归来灯火湖塘晚,指点柴门未上关。
闺词十二首(其十二)
明·张元凯
皓魄不常圆,一月圆一夕。明夕倏已亏,天道无停息。人事徒可怜。一亏不复圆。娟娟芙蓉花,弃置秋江边。
和乐天斋戒月满夜对道场偶怀咏
唐·刘禹锡
常修清净去繁华,人识王城长者家。案上香烟铺贝叶,佛前灯焰透莲花。持斋已满招闲客,理曲先闻命小娃。明日若过方丈室,还应问为法来邪。
游洞壑山庄
明·沈鍊
几处山川近世中,向来车马不曾通。今宵揽辔烟霞里,何异神仙驭玉龙。
书林逋诗后
宋·苏轼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不.....
清明二首(其二)
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风水春来洞.....
徐光岳至(其二)
明·庄昶
江门千古地,来往有南川。夫我何为者,相过亦此贤。水花无别趣,庭草有真传。活水亭前月,能留共老年。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