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山水
春天
抒情
亲情
咏物
赞美
场景

译文

远离城市的地方,总是长年保持幽静和深邃。春回大地,野外的水面上更是连绵不绝。
华美的席子上的人们停留后又驶出了停泊之地,那位带着葛巾的人则依然没有回头就再次登上了船。
杯中的酒,就像是初散开的轻霞薄霭;轻摇的船桨划过水面,激起的水珠仿佛打碎的荷叶上颗颗的珍珠,碎了又圆。
他们不仅仅是在醉中忘却世俗回到酒泉的习池之中,君可见这谷边人走后的那种顺应自然的情感流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郊野游船的画面。开篇“郊扉俗远长幽寂,野水春来更接连”两句,设定了一个远离尘嚣、宁静幽深的乡村环境,以及随着春天的到来,野水变得更加连绵不绝。接着,“锦席淹留还出浦,葛巾欹侧未回船”两句,描写了游人在湖上停留赏景,不急于归去的情形。锦席可能是铺设在船上的华丽坐垫,而“淹留”则表明了人们对这美好景色的珍惜和不舍。葛巾可能指的是用葛藤编织的篷幕或遮阳用的物品,欹侧未回船,则是说这些准备还未收起,船也尚未返航。“尊当霞绮轻初散,棹拂荷珠碎却圆”两句,诗人开始细腻地描写饮宴中的景象。尊酒的杯口微微扬起,如同轻柔的云气初散,而用棹拂(船桨)触碰荷珠的声音,却又是那么和谐而圆润。最后,“不但习池归酩酊,君看郑谷去夤缘”两句,诗人提到自己醉酒而归,并且观察到前行的郑监(可能是指某个地方官员或知名之士)也已离去。这里的“习池”可能是指诗人常游的地方,而“酩酊”则表明了诗人饮酒后的状态。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真切抒发,展现了一种闲适自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心境。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