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
写景抒情
山水田园
地方风情
怀古
哲理
四季

译文

西历的羌笛声响起,南方的白帝城留下回忆。
老虎般的忧愁侵扰着游子,糯米团传递着人间温情。
瓦卜的预言中隐藏着神秘的话语,烧荒的农夫劳作在火光中发出声响。
是非对错何从判断,高枕无忧,笑看人生的浮沉。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了深邃意境和哲理思考的诗篇。诗人以"西历青羌板,南留白帝城"开篇,立刻就设定了一种宏大而遥远的空间感受。青羌板与白帝城都是古代的地名,分别位于中国西部边陲和长江上游地区,这些地理标志物在诗中被用来描绘出一种超越世俗纷争的心境。"于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一句,则引出了对人生苦短与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慨。"于菟"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容易被风吹落,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易逝;而"粔籹"则是用来盛放祭祀用品的器具,这里用它比喻人世间的情感纠葛。接下来的"瓦卜传神语,畬田费火声"一句,则是一种对宇宙奥秘与自然法则的探讨。"瓦卜"和"畬田"都是古代占卜用语,这里诗人通过这些词汇,表达了对超越人类智慧的神秘力量的敬畏之心。最后两句"是非何处定,高枕笑浮生"则是诗人的自白。面对世间纷扰与人生的种种困惑,诗人选择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用"高枕"来比喻自己在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笑浮生"则表明了他对于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豁达态度。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与心灵追求,是诗人对宇宙、自然、人类处境的一种哲学思考。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出游
宋·陆游
举世谁能伴我闲,出游随处一开颜。系船扛鼎将军庙,秣蹇流觞内史山。小市况经摇落后,高城回望莽苍间。归来灯火湖塘晚,指点柴门未上关。
和乐天斋戒月满夜对道场偶怀咏
唐·刘禹锡
常修清净去繁华,人识王城长者家。案上香烟铺贝叶,佛前灯焰透莲花。持斋已满招闲客,理曲先闻命小娃。明日若过方丈室,还应问为法来邪。
游洞壑山庄
明·沈鍊
几处山川近世中,向来车马不曾通。今宵揽辔烟霞里,何异神仙驭玉龙。
书林逋诗后
宋·苏轼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诗如东野不.....
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
唐·高适
华馆曙沈沈,惟良正在今。用材兼柱石,闻物象高深。更得芝兰地,兼营枳棘林。向风扃戟户,当署近棠阴。勿改安卑节,聊闲理剧心。多君有知己,一和郢中吟。
诗二首(其一)
宋·陈舜俞
石磴梯山一里高,荒烟源处税渔樵。官粗事冷人应笑,免对青苗强折腰。
渔父辞(其五)
宋末元初·毛直方
本无租赋本无田,不知历日不知年。谁信渔家小船上,犹是无怀并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