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怀古
赞美
抒情
励志
写山
战争
读书
友情
写水

译文

三十年来战乱频繁,国家一直在征战中度过,如今才刚刚用蒲轮车来礼聘贤才。
已经用药物石治疗了严重的疾病,政府还需要依靠贤才的文章来达到国家太平。
天子如飞龙般启程前行,开创新的时代,华阳的马儿也有归途,一切都有预定的行程。
必须先下诏书到山东地区,让年老体弱的人们也能看到国家的德政和教化所形成的良好局面。

赏析

此诗《送王魏二学士应聘》由元代诗人杨云鹏所作,描绘了国家从长期战乱转向招揽贤才、寻求治国之道的转变过程。首句“三十年来只用兵”,开篇即点明过去三十余年间,国家深陷战争之中,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接着,“蒲轮才始聘贤英”一句,转折至现今,国家开始重视并礼聘贤才,象征着国家治理策略的转变,从武力转向文治。“已将药石除危疾”比喻通过贤才的治国之策,如同良药去除了国家的危难和疾病,暗示国家在贤能的治理下,社会问题得以解决,局势趋于稳定。“政要文章致太平”则进一步强调,政治的稳定与繁荣,需要依靠文治和贤能的智慧。“天子飞龙方启运,华阳归马岂无程”两句,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国家在贤才的引领下,即将开启新的盛世局面。飞龙象征着国家的兴盛,而华阳归马则暗示了战争的结束,国家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阶段。最后,“会须先下山东诏,癃老思观德化成”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希望国家能够首先关注山东地区的发展,并通过贤能的治理,使百姓享受到德化的成果,体现出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深切愿望。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历史背景为依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典故,展现了从战乱到和平、从武力到文治的转变过程,以及对贤能治国的期待和对国家未来繁荣的憧憬。

杨云鹏

18首
云鹏。李内翰献能钦叔工篇翰,而云鹏从之游。初得「树古叶黄早,僧閒头白迟」之句,大为献能所推谢。从是游道日广,而学亦大进。客居东平将二十年,每有所作,必寄示遗山元好问裕之,以为知己。有《诗述》二十首。所赋《青梅》、《瑞莲》、《瓶声》、《雪意》,或多至十馀首。裕之序其诗,万虑洗然,深入空寂。荡元气于笔端,寄妙理于言外。贞祐南渡后,诗学为盛。洛西辛敬之、淄川杨叔能、太原李长源、龙坊雷伯威、北平王子正之等,不啻十数人,称号专门。就诸人中,其死生于诗者,汝海杨飞卿一人而已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紫岩刘公参赞留务贺赠
明·严嵩
玉堂延阁旧儒仙,华省三台次第迁。待入凤池司帝制,暂持龙节掌兵权。寰区人物甄陶内,建业山河控制前。共道全才齐吉甫,早闻功德格皇天。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次李竹所先辈韵
元·朱晞颜
忆昔南宫角俊游,高名何事间陈楼。汉廷素擅无双誉,兰省今推第一流。吟策追随梅涧晓,书灯深窈竹房秋。遥知近注潜夫论,应是斯人可得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