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
得
荷
诗
秋
衣
行
欲
制
,
风
盖
渐
应
欹
。
若
有
千
年
蔡
,
须
巢
但
见
随
。
写景
咏物
写花
秋节
荷花
赏析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诗人庾信的作品,反映了古人对待自然、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情感体验。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秋天氛围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命短暂、物是流移的深刻领悟。首句“秋衣行欲制”,描写的是秋季来临,人们正准备制作冬日所需的衣服。这里,“行”字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季节活动,“制”则是指做衣服的动作。这一句生动地展现了时序更迭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适应。接着,“风盖渐应欹”,“风盖”二字生动形象,描绘秋风轻拂过树叶的声音,而“渐应欹”则表达了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情态。诗人通过这两句,不仅刻画了秋天的景色,也传递出一种对生活既有准备又泰然处之的哲学。第三句“若有千年蔡”,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情境,意指如果有持续千年的岁月,那么生命和物象都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这里,“千年蔡”一词暗示了时间的长久与无穷,同时也勾勒出古人对永恒与变迁的思考。最后一句“须巢但见随”,则是说在这不断流转的世界中,所谓的成就和功业最终不过是被风尘掩埋。诗中的“须”字意味着轻轻地,“巢”字则象征着聚积,而“但见随”四字,则表达了一种物是无常、功过必弃的情怀。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它不仅展示了古代文学家们对于宇宙与人类命运的思考,也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高远情怀。
庾信
323首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追赠原职,并加荆、淮二州刺史。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