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
咏物
情感
闺怨
母爱
民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蚕妇的辛劳生活与社会不公。诗中以“朝采桑,暮采桑,不梳不洗朝夜忙”开篇,生动展现了蚕妇们日复一日、不分昼夜地忙碌于采桑养蚕的场景,她们的生活简单而艰苦,甚至无暇顾及个人清洁。接着,“待得三眠成茧后,贫家丝入富家箱”描述了蚕妇们辛勤劳动的最终成果——蚕茧,这些珍贵的丝线往往被卖给了富户,而蚕妇们自己却生活在贫困之中。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以及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的鲜明对比。“蚕痴为我作丝茧,妾痴为彼成衣裳”一句,通过拟人的手法,将蚕妇的奉献精神与蚕的牺牲相联系,强调了蚕妇们为了他人而付出的辛劳,同时也表达了对蚕妇们命运的同情。“将丝卖人不足悔,可怜丝贱桑叶贵”则揭示了蚕妇们的困境:尽管她们所生产的丝线价值昂贵,但因社会地位低下,所得收入微薄,甚至不足以弥补她们的辛劳。这句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间的巨大差距和不公平待遇。最后,“君不见东邻花开任鸟啄,何不栽桑饱蚕腹”以反问的形式,呼吁人们关注并改善蚕妇们的生活状况,提出为何不种植更多的桑树来满足蚕的需求,从而避免蚕妇们因资源短缺而遭受的苦难。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是对改善社会不公、实现公平正义的一种呼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古代蚕妇生活的艰辛与社会的不平等,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批判色彩。

猜您喜欢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宫怨
唐·司马扎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织图二十四首(其十八)祝谢
宋·楼璹
春前作蚕市,盛事传西蜀。此邦享先蚕,再拜丝满目。马革裹玉肌,能神不为辱。虽云事渺茫,解与民为福。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一)
宋·苏轼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
采桑女
元末明初·钱宰
吴桑叶尽吴蚕老,吴姬采桑颜色好。玉钗半脱云鬓偏,一双蛾眉曾不扫。桑间桑扈鸣交交,少年莫把金丸抛,小姑摘茧归当缲。
玉簪
元·刘因
堂阴秋气集,幽花独清新。临风玉一簪,含情待何人。含情不自展,未展情更真。徘徊明月光,泛泛如相亲。因之欲有托,风鬟渺冰轮。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其五)
南北朝·鲍照
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北园有细草,当昼正含霜。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抽琴为尔歌,弦断不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