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辕
杂
诗
一
百
八
章
(
其
九
十
四
)
缘
林
得
纡
径
,
篱
落
多
儿
童
。
儿
童
拾
橡
栗
,
拜
跪
陈
老
翁
。
牛
羊
散
其
侧
,
出
没
深
草
丛
。
前
云
雨
将
至
,
远
屋
灯
已
红
。
向
翁
告
所
息
,
遥
遥
指
其
东
。
出
村
缅
寥
廓
,
去
矣
谁
适
从
?
田园
儿童
写景
秋节
远景描述
儿童生活
村野
老人
自然
动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乡村生活的淳朴与宁静。首句“缘林得纡径,篱落多儿童。”描绘了诗人沿着弯曲的小路行走,两旁是篱笆和嬉戏的孩童,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接着,“儿童拾橡栗,拜跪陈老翁。”写出了孩子们在采集橡栗时对老翁的尊敬,体现了乡村社会中长幼有序的传统美德。“牛羊散其侧,出没深草丛。”描绘了牛羊悠闲地在草丛中觅食,它们的身影时隐时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紧接着,“前云雨将至,远屋灯已红。”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雨,远处的房屋灯火通明,为即将来临的雨夜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期待。“向翁告所息,遥遥指其东。”描述了诗人向老翁询问休息之处,老翁指向东方,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与互助。最后,“出村缅寥廓,去矣谁适从?”表达了诗人离开村庄时的感慨,面对广阔的世界,不禁思考着前行的方向与归宿。整首诗以细腻的观察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宁静,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人情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感悟。
姚燮
3925首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北仑区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红学、诗歌、书画。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等。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猜您喜欢
寿寓诸
明·释今无
死生雁迹共相依,南北烟霜愿不违。幸有青山分浪迹,更无红日照征衣。投林倦鸟声偏好,入袋猢狲体渐肥。一念坐圆千劫月,老人峰下倚柴扉。
前溪
明·朱长春
凉风吹雨断,细路入舟低。溪鸟衔花立,山鸠倚竹啼。下菰秋意古,乔木野云凄。一路人烟少,村声何处鸡。
小庄兀坐叠前韵遣兴三首(其一)
明·谢迁
并岸菰蒲浪泊船,野凫披翼护雏眠。一川花气新流水,万壑松阴小洞天。老去衡门深草径,年来斥卤又桑田。曲肱疏食皆真乐,却笑陶朱学计然。
舟中雪
宋·释元肇
扁舟泊晚橹咿哑,飘洒随风整复斜。照夜初疑篷背月,隔溪遥认树头花。村深浦远人迷路,苇折荷倾雁著沙。渔父披蓑归去后,带烟茅屋两三家。
中原
宋·文天祥
中原方万里,明日是重阳。桑枣人家近,蓬蒿客路长。引弓虚射雁,失马为寻羊。见说今年旱,青青麦又秧。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