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黄
东
浦
早
秋
韵
门
径
半
交
莎
,
幽
居
事
若
何
。
地
偏
人
到
少
,
云
淡
自
怡
多
。
林
杪
危
凉
叶
,
池
容
减
翠
荷
。
翻
思
种
阳
艳
,
终
竟
不
如
禾
。
写景 秋景
抒情
咏物 荷花
季节 秋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深秋时节的幽居生活,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感慨。首联“门径半交莎,幽居事若何”,开门见山,以“门径半交莎”描绘出隐居之地的自然环境,莎草覆盖的小径,暗示了远离尘嚣的静谧氛围。“幽居事若何”则以问句形式,引出对隐居生活的思考,为全诗定下了一种探索与反思的基调。颔联“地偏人到少,云淡自怡多”,进一步深化了隐居环境的特征。地偏人稀,云淡风轻,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心旷神怡的意境。这里的“云淡自怡多”,不仅指自然景色的宜人,也暗含着诗人内心对这种简单、纯净生活的满足与享受。颈联“林杪危凉叶,池容减翠荷”,将视线转向自然界的细微变化。高树梢上,秋风吹落的凉叶,给人一种季节更迭的感知;池塘中,翠绿的荷花减少,暗示着秋天的来临。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巧妙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转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受。尾联“翻思种阳艳,终竟不如禾”,则是诗人情感的转折点。他回想起夏日里盛开的花朵(“种阳艳”),虽然美丽夺目,但最终不如稻谷(“禾”)那样能结出果实,为人类提供粮食。这里,诗人借自然现象的对比,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即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繁华与短暂的美丽。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猜您喜欢
贺新郎·别文梁、洛闻之明日,宿江堰镇却寄
清·陆震
回首江城罅。忆前宵、故人相聚,绿醅红鲊。今日我行君昨去,风急江帆如射。想已到、寄奴山下。劳顿长途谁似我,对风雨、落日心尤怕。又不见,冰轮挂。淙淙只听流澌泻。隔疏林、数家灯.....
后秋兴八首中秋夜,江村无月而作(其一)
明末清初·钱谦益
淅淅斜风回隔林,悲哉秋气倍萧森。过禽啁哳衔兵气,宿鸟离披逗瞑阴。人倚片云投海角,天收圆月护江心。今宵思妇偏凄紧,幸少清光照夕砧。
秋夜
明·余玉馨
秋声昨夜入梧桐,金井银床影半空。捣尽夜衣不成寐,半钩新月一帘风。
秋兴(其一)
宋·宋祁
天地西风遍,亭皋衰意生。寒云终不雨,危叶自多声。晚蟪犹嘶树,啼鸦稍著城。默然孤客思,年序共峥嵘。
西风
清·王敬禧
关河劳梦寐,谁遣夕中生。月色不离地,山寒尽入城。籁虚蛩答响,秋老雁无声。处处皆长道,徒看白露盈。
端居
唐·郑谷
叶叶下高梧,端居失所图。乱离时辈少,风月夜吟孤。旧疾衰还有,穷愁醉暂无。秋光如水国,不语理霜须。
秋月
清·周馨桂
月到秋逾洁,青宵永夜清。辉光澄万里,形影静三更。乌鹊飞难定,蚊龙睡亦惊。何当兵气靖,守内得文明。
七夕寄宋显夫
元·张仲容
云压高城雨散丝,万家秋气入罗帷。巧棚七夕喧邻里,小宋明朝定有诗。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