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所知

拼音
yī wú suǒ zhī
释义
一:都;全。什么都不知道;不懂。
出处
唐・白居易《悲哉行》:“朝从博徒饮,暮有娼楼期……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解析
“一无所知”与“一窍不通”有别:“一无所知”重于“不知”;“一窍不通”重于“不通”所以能和“木头疙瘩”配合运用;和“擀面杖吹火”构成歇后语。
示例
巴金《随想录 纪念雪峰》:“可是二十二年已经过去,雪峰早已一无所知了。”
典故
白居易是中唐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平易近人,老妪(yù)能解著称,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由盛转衰,王公贵族朱门酒肉,一般百姓生活却十分困顿,造成许多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这些都成为白居易以诗讽谏的题材。在这首〈悲哉行〉中,白居易先写儒者为学的辛苦与贫困,经常要等到垂垂老矣才能飞黄腾达;次写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事学问生产,年纪轻轻就能承袭爵位,每日与人饮酒作乐,纵情声色之间,除了荒嬉娱乐之事,其余的事都不知道。诗句虽然浅白易懂,但悲痛讽喻之情,跃然纸上,足堪发人深省。后来“一无所知”这句成语 ,可能就从诗中“其余一无知”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什么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