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坐针毡

拼音
rú zuò zhēn zhān
释义
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处
《晋书・杜锡传》:“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心情不安。
解析
“如坐针毡”和“坐立不安”都形容心神不宁;但“如坐针毡”含有比喻色彩;比“坐立不安”更生动。
示例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吉平只是大骂,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觑,如坐针毡。”
典故
据《晋书・卷三四・杜预列传》载,晋朝时的杜锡,是个忠诚正直的人,年轻时便享有盛名,后被指派为太子舍人,跟随在愍怀太子身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愍怀太子生性散漫,终日逸乐,不思上进,杜锡常常苦心劝谏,太子非常厌恨,就命人把针倒插在杜锡常坐的毡子里,让他一入座就被针刺得流血,根本无法安坐,也不敢声张。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如坐针毡”,用来比喻身心痛苦,惶恐难安。
故事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立司马睿为太子。司马睿很不争气,没有政治抱负,爱好经商。他恨经常劝他从政的太子中舍人杜锡,就把针插在杜锡的座垫上,扎得杜锡臀部流血,他觉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