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渴掘井
拼音
lín kě jué jǐng
释义
临:到;掘:挖。口渴了才去挖井。比喻事先不做好准备;事到临头才动手想办法。
出处
明・朱伯庐《游家格言》:“宣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解析
“临渴掘井”和“临阵磨枪”;都比喻事到临头才想办法。有时可通用。但“临渴掘井”强调的是“临渴”;指临时急需;“临阵磨枪”强调的是“临阵”;指临到做事。
示例
一着空虚百着空。临渴掘井,悔之何及。(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五回)
典故
“临渴掘井”原作“渴而穿井”。《黄帝内经》共十八卷,内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两部分。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这篇〈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强调人应依据四时阴阳调整作息以养生的重要性,阐明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顺应节气就不会生重病,是养生的方法,如果等到病根生成才治疗,乱象已成才治理疏通,就像口渴了才挖井取水,要打仗了才铸造兵器,这样岂不是太晚了!后来“临渴掘井”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渴而穿井”演变而来,用来比喻事到临头才著手准备,为时已晚。另外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也记载一则故事:春秋鲁昭公逃离自己的国家投奔齐国,齐景公问他原因时,他说:“我因为不懂得任用贤德忠心的人,又听不进谏言,导致身边都是奸佞小人,没有人可以辅佐我,因此失去政权。”景公听了问晏子:“如果帮助鲁昭公回去鲁国,他会成为贤明的国君吗?”晏子回答说:“不会。溺水后才探水路,迷路后才向人问路,就像是面临灾难才赶紧铸造兵器,被噎著了才赶紧挖井取水,虽然紧急采取行动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噎”指食物塞住咽喉,气透不过来。如果把噎改成渴,意思就会更明白。
故事
春秋时期,鲁昭公被鲁国人赶出鲁国,他逃难到齐国。齐景公问他为什么把国王的位子给丢了,他说他没有任用忠良之材,只信任那些吹嘘拍马之辈。齐景公问晏婴鲁昭王能否重新做一个好国王,晏婴认为一个临噎而掘井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