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疾首
拼音
tòng xīn jí shǒu
反义词
释义
伤心而且头痛。形容伤心痛恨到了极点。疾首:头痛。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指对某事的痛恨。
解析
见“深恶痛绝”。
示例
瞿耐庵自从到任至今也有半年了。治下的百姓因他听断糊涂,一个个痛心疾首。(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典故
据《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春秋时代鲁成公十三年四月,因为秦国违背双方在令狐订立的盟约,于是晋侯派吕相出使秦国,目的是断绝两国的盟友关系。吕相传达的内容大致上说:“晋献公和秦穆公时,两国关系十分密切,不但订立盟约,还结为姻亲。之后秦穆公又帮助在外流亡的晋公子重耳,返国当上国君。但是两国为了国界的问题,秦国的态度反复,时常来犯。为了解决纷争,最后两国订立『令狐之盟』,没想到秦国不但背弃盟约,并且和楚国结盟,对上天和秦国、楚国的历代先君盟誓说:『秦国虽然和晋国结交往来,但只追求利益,不顾其他。』事实上,楚人厌恶秦国的反复无常,于是转告晋国,要好好惩罚意志不专一的秦国。其他诸侯知道这件事后,也都痛恨秦国到了极点,大家都来亲近晋国。晋国要秦国做个了断,是要战争还是要和平共处。”同年五月,晋国和诸侯国联军,打败秦国。后来原文中的“痛心疾首”演变为成语,用来指痛恨到极点。
故事
春秋时期,秦桓公邀晋厉公一起攻打白狄小国,暗中派人劝白狄归顺秦国,而去对付晋国。晋厉公知道后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说秦桓公是唯利是图、背信弃义,晋国对此痛心疾首。如果秦国能遵守先前的盟约的话,可以避免战争。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