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秋节
抒情
怀旧
写景
地点
水阁
情感
忧患
秋天的
佳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光在庚午年的重阳节,尽管身处忧患之中,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与宾客相聚欢饮的情景。诗中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豁达的人生态度。首句“累岁严亭会众宾”,点明了诗人多年在严寒的亭中与众多宾客聚会的传统,暗示了诗人对这一习俗的坚持和珍视。接着,“今年九日未全贫”一句,看似在说物质上的不富裕,实则表达了即使在艰难时期,诗人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满足感。“樽中有酒须招客,篱外无花免笑人。”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乐观态度。即便没有鲜花装饰,但酒在樽中,依然可以邀请宾客共享,避免了因缺少花朵而感到尴尬或失落。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表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积极应对方式。“竹杖芒鞋行自惯,风轩水阁坐来频。”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自在行走和在风轩水阁中的频繁停留,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竹杖和芒鞋象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而风轩水阁则是诗人寻求心灵宁静之所。最后,“鬓边强把茱萸插,万里谁嗟老病身。”诗人虽已年迈,身体多病,但仍努力保持乐观,强插茱萸以应节日之礼。这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肯定。同时,诗人借“万里谁嗟”之语,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超然态度,即无论身处何地,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韧。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佳作。

李光

522首
一作字泰定,南宋名臣、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阳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累官至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藤州安置,后更贬至昌化军。秦桧死,内迁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左朝奉大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有前后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庄简集》等

猜您喜欢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秋日圆明园即景
清·爱新觉罗·弘历
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南轩日暖帘初捲,曲沼波寒鱼半藏。战雨晚桐漏疏影,冒霜早菊先重阳。平添诗客三分兴,熟境应忘若个忘。
元夕前一日侍大人邀胡孝辕德州姚孟承山人小集得文字
明末清初·彭孙贻
张镫高馆漏稀闻,萝薜簪缨对隐君。照席何人怀似月,生风四座客如云。刻残银烛催花落,禁启金吾识夜分。尽醉莫教愁坠舄,尚容进履挹馀芬。
东溪精舍杂咏为吴中美作
明·王恭
延陵精舍东溪口,六曲屏山对虚牖。绝壁连冈入万松,一涧盘陀大如斗。盘石垂萝密更偏,黄精潭上写冰弦。化成水月三千界,古洞烟霞小有天。烟霞杳微茫,水月澹忘知。谁知鲁中叟,发彼川.....
九日同诸公殊俗之作
唐·马云奇
一人歌唱数人啼,拭泪相看意转迷。不见书传青海北,只知魂断陇山西。登高乍似云霄近,寓目仍惊草树低。菊酒何须频劝酌,自然心醉已如泥。
江行杂咏(其一)
清·邓汉仪
江州解缆客途长,三日西风逼建康。试问谁人镇姑孰,青山牛渚满斜阳。
惜黄花慢·晴郊访菊
清·陈维崧
郭外烟林。趁板桥夹浦,迤逦秋寻。溪翁陇口,半畦嫩蕊,园丁屋角,数亩浓阴。离披开坼铺如锦,纵藻耀、偏觉萧森。选野岑。倚风藉草,隔涧捶琴。浊醪无伴孤斟。渐林霏小结,岩翠将沈。.....